又到了一年一度春节,在外面务工人员应该都开始返乡回家过年,今年春节与以往不同国家号召就地过年。但是每年春运都有感动瞬间。特别是11年前,新华社记者在南昌火车站捕捉到一位背着大包,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返乡生动瞬间,让很多人看到后眼前模糊。“春运母亲”感动亿万国人,是什么缘故,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一看到这张照片后,让人瞬间感受到了底层的艰苦生活。他肩背着比人还高,用编织袋装的行李,左手拎着已经漏洞残旧背包,右手抱着襁褓中正在熟睡的孩子,由于行李太大太重,她只能身体向前倾斜,眼神却平视前方的路。就这么一张照片诠释了社会底层为了生活拼搏而努力着。当我们吹着空调,看着电视的时候,这位母亲应该在炎热车间汗流浃背的工作着。当我们睡在温暖而又舒适的床上的时候,这位母亲可能带着孩子睡在冰冷的角落。为了生活,她别无选择。但是她坚定的生活态度,怎么能不让我们感动。
二看到这张照片后,不禁想起了远在故乡的母亲。不管在难,母亲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受苦,可能跟别人孩子没法比,但是这是母亲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了,哪怕自己饿着累着。远离家乡,时刻牵挂着自己孩子,担心吃不好,睡不暖。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当看到这张照片后,你是否想起自己的母亲,是否有共鸣,那伟岸的身影就仿佛就在眼前。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怎么能不感动亿万国人。
每年春节都是团圆的日子,虽然今年外出务工人员很多不能回家过年,但是只要是心在一起,在哪儿都是一样。“春运母亲”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底层人的艰辛,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所以感动了亿万国人,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和留言。
害怕孩子走丢,你可以这样做
据调查,孩子最容易走丢的场所之一就是车站。但也有的妈妈心比较大,就算是在人山人海的车站,戒备心也不在线上。
今年元旦哈尔滨车站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位妈妈为了给孩子买快餐,将孩子独自留在车站售票厅外的广场上,后来自己却在买快餐的过程中迷路了(果真是‘迷糊星人中扛把子的’)……4个小时后,孩子才在民警和车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妈妈。
真心替孩子捏把汗,万一这时有个人贩子路过,孩子可分分钟要成为被拐的“小羔羊”了啊!朵妈猜,当时在大广场上吹着嗖嗖冷风的孩子可能都要怀疑人生了:我可能遇到了假妈妈……
但是也有家长,由于担心孩子在春运的过程中走丢或被拐,额外做了很多准备:
2015年春运期间,一位爸爸担心自己患有弱视的女儿会走丢,用手铐把女儿和自己铐在了一起……
新闻一出,这位“手铐爸爸”瞬间成了“网红”,有人觉得这样做太夸张了,有人又觉得“孩子患弱视,爸爸这么做也是用心良苦”。
讲真,春运期间如果带孩子出行,防拐、防止孩子跟大人走散,都是必须的!但是用“手铐”、“绳索”等把自己和孩子绑在一起,上个厕所都不方便,倒也没必要“拼”得这么绝。以下这几样宝宝防丢用品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婴儿背巾、背带→适用于1岁半以内的宝宝
对于1岁半以下的宝宝,大人最好用婴儿背巾或背带把孩子背在身上,把孩子抱在怀里不仅行动不便,而且这个动作并不能很好地保护孩子,此前朵妈在《猖狂!男婴在母亲怀里被抢走,提醒一句:年底千万盯紧自己的娃》中就提到过了。
防走失背包→适用于1岁半~3岁半的宝宝
宝宝学会走路以后,正是天不怕地不怕、对什么都感到很好奇的年龄,尽管出发前你对他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谈话”,孩子还是有可能会在走路的过程中松开你的手。为避免这种情况,妈妈可以给宝宝背上防走失的小背包。
防走失背包由一个小背包和一根防走失带组成,出行时只要宝宝背着小背包,爸妈牵着小绳子,就不怕宝宝走丢了。
千万不要觉得这样带孩子出门很像“遛狗”(真有妈妈是这么说的),实际上这在国外是很普遍的做法,实用性很强,能很好地避免多种意外。
儿童智能安全手表→适用于3岁半以上的宝宝
宝宝再大一点了,爸妈也可以考虑给宝宝使用儿童智能安全手表。儿童智能安全手表具有通话、定位等功能,能为孩子的出行增加一份保障。
不过,这里朵妈要提醒妈妈们一句话,“宝宝防丢神器”再厉害,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防止孩子走丢,最终还是得靠我们细心盯着。
预防孩子跟我们大人走散,请记住以下几个原则:
1、告诉孩子,如果跟大人走散了,一定不能慌张,要安静地站在原地等待爸爸妈妈。
2、到了车站之后,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告诉孩子哪些人是可以求助的,如警察、车站的工作人员等(实地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3、如遇到孩子走丢的情况,家长不要慌张地四处奔跑找孩子,而是要寻求车站工作人员和警察的帮助(春运期间车站会加大警力保护旅客安全)。
4、经过人群较多的地方,一定要照看好孩子,以防大人和孩子被人群挤散。
5、无论是买快餐、打开水、还是上厕所,都!不!要!把孩子交给你不认识的陌生人照顾。
6、最后一点相当重要,带着孩子到车站这样的地方,爹妈们就不要玩手机了,很多孩子正是在家长沉醉手机的瞬间发生意外的,切记切记!
再有就是如何防止孩子晕车哭闹的问题了!
孩子晕车的时候,很可能会静静地蜷缩在一旁,但更多的宝宝会出现哭闹不安的情况,车子刚启动没多久,就已经晕得七荤八素了,让妈妈甚是苦恼。
教你几招,有效缓解孩子晕车:
1、人在肚子饿的时候容易低血糖,这时坐车更容易出现晕车、呕吐的情况,因此最好在乘车的1-2小时之前让孩子吃东西,注意食物要清淡易消化,且不宜吃太饱,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小一点的宝宝至少要提前半个小时喂奶。
2、如果有条件,最好选择车上颠簸较小的位置,如乘坐大巴时,尽可能选择前排靠窗的座位,同时避开轮胎上方的位置。
3、另外,在车上要避免孩子动来动去,这样会刺激前庭器官的兴奋性,加重孩子晕车的状况。妈妈可以把宝宝抱在怀里,让他抓着你的手,跟他说话、讲故事,也可以让宝宝听音乐。但妈妈们要注意的是,在车上看视频或看书,也可能会加重晕车的情况。
4、晕车药和晕车贴最好不要给孩子使用,如果需要,最好先咨询医生,有些晕车药、晕车贴是不适宜给儿童用的。
5、可以准备一些橘子或姜片,这两种食物的新鲜味道可以减轻孩子晕车的不适感。
6、也可以准备一些易抓握咀嚼的零食,如饼干、点心等,路途比较远时,及时给宝宝补充能量,也能减轻晕车的症状。注意不要给宝宝吃糖,以免行车比较颠簸,孩子会被呛到。
7、如果有哺乳的需要,妈妈可以带上一块哺乳巾,这玩意真可以说是“神器”,让宝宝随时可以开餐,能给妈妈和宝宝带来很多便利。
随着春运的持续,在外面工作的很多人会回到故乡。在候车室大厅,孩子正在吃方便面。
在从上海开往阜阳的列车上,24岁的刘明(化名)和妻子带着一岁以上的女儿回家过年。因为买不到座位票,所以他们花了每人40元的费用在餐车上找到了位置。在车站的候车室,一个男孩正在吃方便面。
刘明来自阜南。在上海打工已经四年了。刘明家60多岁的爷爷也是打工的。因为年纪大了,这几年已经不出门了。爸爸和妈妈也是打工者。我以前在外面打工。刘明高中毕业后参加了打工。图是在列车上,年轻的父亲用手掌支撑着孩子睡觉。
刘明和妻子也是打工认识的,结婚结婚结婚了。现在孩子已经有几个月了。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经历了春运。那之后我自己做了春运。今年带着孩子第一次参加春运。刘明说,我的孩子希望以后不再做第四代打工了。已经不怎么拥挤了。在候车室的大厅里,妈妈正在给孩子张嘴。
在春运的浪潮中,还有很多人像刘明那样带着孩子享受春运。孩子们跟着父母一起回故乡。图是在列车上,一个男孩睡在父亲的脚上。
但是,他们的父母在人群中,总是尽可能地让孩子开心,吃到美味的点心。可以钻进父母的怀里撒娇,或者被父母包在怀里,背在肩上。晚上,可以在父母的怀抱里熟睡。对于孩子来说,回去的路很辛苦。在列车上,一个男孩坐在地上,靠在妈妈的怀里睡觉。
这样的经验在小时候的记忆里吗?我是车站候车室大厅的女孩。
在候车室里,孩子在妈妈的怀里,显得很安静。
在列车上,一个孩子透过玻璃向外面笑着。
孩子和大人在玩。
为了让孩子吃方便面,妈妈正在做。
在车站的候车室里,一个男孩躺在老爷爷的脚上睡着了。
孩子躺在父亲的怀里,在大人的怀里,他们感到安全。
在火车里,一位爸爸抱着女儿穿过车厢,列车里更拥挤,孩子们都会有空间。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是不少家庭一年中少有的团圆日。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管这一年挣多挣少,人在何方,在春节前,天南海北的朋友总会从各地返回家乡。这促成了中国壮观的春运,也打破并刷新了世界纪录,更令不少外国友人直呼不可思议。不过在今年,由于疫情的存在,不少人纷纷响应国家“非必要不出门,留本地过年”的号召,留在本省。虽然这些在外打工的兄弟姐妹没法回家,但他们的做法却减少了病毒流动的可能,也为战胜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外打工的不容易,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他们却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温暖整个中国。而在当年,也有一张照片温暖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不过这种特殊的温暖不是因为普通人所展现出的深明大义,而是母爱与责任。
2010年1月30日,此时正值年关将近,春运大潮浩浩荡荡。记者在南昌火车站拍下的一张照片,却引起了巨大反响。只见照片里的这位母亲弯腰躬身,背上背着的巨大行囊压得她难以挺直身板,左手似乎已经提不起另一个装满物品的背包,但其右手却紧紧抱着孩子,温暖而坚定。拍摄完成后,媒体以《孩子,妈妈带你回家》为照片标题编发,而这张特殊的照片无疑深深击中了人们的灵魂,随后被各大网站及媒体引用,一时引爆舆论。凭借这张照片,拍摄者周科获得了大量荣誉,其中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奖和第21届中国新闻奖等正是对他最好的肯定。此后,每当春运时刻,人们总会想起这位坚强的“春运母亲”,人们在为照片中的母亲深深震撼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向周科打听她的消息。她是谁?哪里人?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但记者当时根本没留这位母亲的****,因此这位被称作“春运母亲”的人究竟是谁,无从得知,而想从茫茫人海中找到这样一个人,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周科却并没有放弃。他深知,“春运母亲”照片为他带来大量荣誉的同时,他也肩负着人们沉重的责任,而给广大民众一个交代,正是一个记者该做的事。11年来,他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打听这位母亲的消息,更为此奔赴各地,在对众多线索进行梳理,并将照片一张张比对后,终于就在近日,功夫不负有心人,周科查到了这位母亲的相关信息,她叫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人,现居四川省凉山的桃园村。
这注定是一场特殊的见面,当周科驱车来到桃源村说明来意并见到巴木玉布木时,她笑容灿烂,和以前变化很大,但唯一没变的,是那双明亮的眼睛,坚定而有神。提起当初的那段日子,她不免有些哽咽。当时她住着土坯房,屋中四处漏风,房顶随时可能会塌,房门由几块木板拼成,床是木板床,被褥破旧后缝了又缝,也没有电。
每当屋外下大雨,屋内便会下“小雨”,为了能让孩子睡个好觉,他们只有在家里摆满大大小小的盆接水,提心吊胆地抱着熟睡的孩子,等待天气放晴。当时,他们赖以为生的只有六亩旱地,全年收成只够自己一家勉强果腹。由于担心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巴木玉布木决定带着孩子外出打工。而周科拍下的那张照片,正是当时她打工返乡的一幕。为了回家,她用了三天两夜,才艰难返程,由于行李众多,她还得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而带着当时每月500的工资,也的确改善了一些生活。
不过她也说道,当年最艰苦的环境已经过去了。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各地都在积极转型和扶贫,他们所在的桃源村也在其中。通过扶贫人员的帮助,他们成功实现了脱贫,全年收入已经从千元涨到了上万元。同时,他们再也不用像以往一样住着担惊受怕的土房,拥有了自己的小宅院,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短短11年,就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由让人惊叹。也相信在祖国的强盛下,人民能够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