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听老辈传说,虎臣公是饶平大澳开基祖,如今大澳、坂上很多人都传颂着郑虎臣诛贾似道的故事。究郑虎臣何人何处?众说纷纭。近日有幸从坂上、大澳拜读了宗谱手迹,依稀读懂郑虎臣归宿所在,故转抄之,以供饶平郑氏宗亲参阅。 据传: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一生奢好酒色,终日不理朝政,惯以割地求和偏安一偶,尽干祸国殃民的坏事(**《李慧娘》中那个杀害慧娘还骗爱国太学生裴舜卿入府,加以陷害,以泄私愤的奸臣贼子,就是这个奸臣贾似道。)因权势吓人,弄权误国,人怨恨之,奸相贾似道却于1275年被会稽县尉郑虎臣所诛,郑县尉何许人也?为何要诛杀贾似道?怎样诛?史记略有记载,至今郑虎臣后来何处去?却未为人所知?查饶平史志及饶平郑氏族谱已作介绍。 贾似道字思宪,台州人,制置使贾涉之子也(据中国名人在辞典记载)。贾似道少时为游博,不事操行,理宗时,以姐为贵妃,累拜右丞相,军汉阳,元兵攻鄂州,似道割地纳帛请和,诡以鄂州围解闻,寻入朝,益专政,权倾内外,宋度宗立太师、平章军国事,封魏国公赐第葛岭,半间堂,吏抱文书,就第署,大小朝政,一切次子馆客,日与群斗蟀。元兵追建康,宋军屡败,似道单洞奔扬州……世间流传。奸佞贾似道,年少游手好闲,是个不学无术之辈,自从入朝后,削尖脑袋,善于钻营,为了向上爬,结党营私,采取对内专横高压,对外投降不抵抗,是个贪生怕死,沉醉酒色之徒,世说与史所载相符,这就是贾似道该诛的原因,似道怎样被诛呢?据宋史记载,宋德佑元年1275年七月待御史陈文龙乞翁从众言陈景行、徐直方、张荣臾及监察御史俞游,一并上疏,于是始谪似道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籍其家,福王与芮素恨似道,募有能杀似道者,使送之贬所,有县尉家郑虎臣欣然请行,似道行时,侍妾尚百余人,虎臣公乃福建省福安人,公悉知之后,夺其金宝,救济贫困,途中撤其轿盖,暴晒于秋日中,并扯帛为旗,上书奉旨监押国贼殃民贾似道,安置循州,同时命轿夫唱歌,斥似道辱之备至,九月到漳州木锦庵,公押似道屡讽之,迫其自杀,似道不听,曰:“太后许吾不死,有诏即死”。公曰:“吾为天下杀似道,虽然何憾!”遂拉似道之胸至厕中杀之,同时,怒骂曰:“祸国殃民的奸佞,遗臭万年,就是你的下场!”于是将其尸体推下厕坑中,后太守备棺殡殓(时太守原为贾之门客)。三十八岁的虎臣公为何如此胆量,诛杀这个权势吓人的奸佞贾似道?是“吾为天下人杀贾似道虽死何憾!”(宋史有载),二为父报仇万死不辞,郑氏族谱中定得一清二楚,族谱中七十一世祖公孔达(即郑隆)官居临安司法参军,公秉性直,不畏权贵,时贾似道家人犯法,公执法重惩,贾贼寻事设陷,遂被所害,公是年十四岁,痛泣对赵氏曰:“请母亲不要伤心,孩子定报杀父之仇!”公诛似道消息一传,朝野鼎沸,人们奔走相告,都为公这一壮举,欢欣鼓舞,但公想:杀死朝庭命官,罪在不赦,又怕报复,后太后传旨下诏诛九族,于是公设法携带三子由闽入粤避难潮州位黄冈栖云山西麓,隐姓匿名,改为荥阳隐翁,在山麓盖一草蓬,公及子以捕鱼为生,不久公为安全之故,再迁居澳头(今大澳),公有三子,长子处士,次子学士,三子博士。长子女留大澳,次子三子往澄海、潮州、潮阳创业,各自安排就绪。时元兵再次入侵,公化名投奔抗元队伍,后殉于蒙古地界,后来子孙在谷溪葬一宋始祖隐翁公墓(衣冠冢)旁有大石琢镌“老泉”二字,系友任潮州刺史蔡规甫书,饶邑郑氏子孙年年祭拜,公诛贾似道以来,距今780多年之久,历传不衰,公之功名,广为饶平郑氏共同纪念。 冯梦龙《喻世明言》有一篇《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讲的是郑虎臣诛杀大奸臣贾似道的故事。虽是历史小说,但事见《宋史·贾似道传》及元蒋子正《山房随笔》。这郑虎臣的下落史无记载,实际上他是躲避到潮州来了,成为郑氏的开潮始祖。
贾思道,浙江台州人,南宋末年被国家政权强奸。他是个少年,整天游荡,酗酒赌博,无所事事。后来,依靠我父亲的阴影下,我成了嘉兴掌管仓库的小官。他的妹妹被选入宫后,成了宋理宗夏侯_最喜欢的皇妃,贾似道成了太子从那以后,他的事业蒸蒸日上。1234年以后,贾似道被提升为吉天灵、太常丞、军事监、太宗程铮等京官。159年7月,忽必烈率军渡江,包围鄂州。宋理宗一片慌乱,紧急命令各路宋军救援鄂州;还任命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赴汉阳督战。贾思道在战场上。害怕蒙古人的猛烈进攻,贾似道私下派宋静去见忽必烈战斗结束后不久,他向美军和平营投降,并表示愿意投降并缴纳岁币。忽必烈拒绝了。11月,蒙古发生了汗位之争。忽必烈闻讯,急于脱身,返回漠北,争夺汗位。贾似道发现后,派宋景再次联系忽必烈。忽必烈于是同意贾似道要求:以河为界,南来蒙古,每年向蒙古捐银二十万两,帛二十万匹。次年,蒙古人退守北方。鄂州解冰,贾思道恬不知耻地隐瞒了私自降约的真相,却抓了一些蒙古士兵当俘虏,吹嘘宋军打了一场四面楚歌的大胜仗。宋理宗不辨真假,致力于下一部马氏书,盛赞贾思道无私而有方,封他为少师、宫卫国。第二年,忽必烈成为可汗。他想起与贾似道在鄂州签订的和平协议,派使者郝静到南宋要求履行和平协议中约定的条件。当贾思道听说要来找林安害怕自己的骗局被揭穿,赶紧派人在去的路上扣留了等使者。忽必烈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当时蒙古发生内乱,忽必烈需要全力对付内部的敌军,没有精力和南宋争论。就这样,贾思道靠欺骗度日,居然当上了十几年的宰相。在宋理宗死亡,贾似道站了起来?当皇帝的是。宋度宗终日耽于声色昏庸,把国家大事完全交给贾思道,称他为弟子和大臣,拜魏公为师,地位之高无人能比。宋度宗还特许贾似道每三天上朝一次,后来改为每六天一次和每十天一次。平时,官员们持文书到贾府请示。此时的贾似道与皇帝无异。专制的贾思道对军事保持沉默。他白天出入娄清酒店,晚上去西湖划船。1970年,当项、范被围困,南宋前线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贾思道正悠闲地躺在葛岭的私宅,过着极其颓废的生活。他还把宫女、妓女、年轻貌美的尼姑当小妾,没日没夜地玩。贾思道又把以前的赌友请来,闭门赌博,不许别人偷看。他的一个小妾兄弟们来贾府看望他的妹妹,站在门口,想进去。贾思道一见,立刻把他捆了起来,扔进火里。贾思道不仅荒*嗜赌,还爱养蟋蟀打架。有一次,他和许多嫔妃蹲在地上,兴致勃勃地看斗蟋蟀。一位顾客对他开玩笑说。这也是郭襄的军事事件吗?贾思道只是笑笑,一点也不惭愧。贾思道对斗蟋蟀很有研究。他写过一本书蟋蟀经,专门介绍他养蟋蟀的经验。后人恨恨地称他为蟋蟀宰相。贾似道也特别丰
一位官员给宋度宗写了一封紧急信件。这封信落入贾思道这位官员立即被撤职。一天,宋度宗得到襄阳的消息,大吃一惊。一个宫女的围攻。他问贾思道,贾思道当面掩盖了事实:蒙古军队撤退了。陛下是怎么知道襄阳被围的?宋度宗告诉他,那是他身边的一个宫女。贾似道当即捏造罪名,将宫女处死。从那以后,宋度宗再也没有听到过元军的消息的攻击。由于贾似道年代长期延宕在宋元战争、南宋。273年1月,樊城被元军攻破。襄阳被围多年,粮草耗尽。城里的房子拆了当柴烧,纸钱缝了做衣服。宋朝的将军一直急着向朝廷告状。面对如此危急的军事形势,贾似道能我忍不住要说些什么。但他怕死,于是假惺惺地请皇帝到前线来,暗中指使人打皇帝,把自己留在朝廷里。二月,提议襄阳城投降元朝。消息传来,贾思道对杜总说:如果我早点被派到前线,就绝不会造成这种局面。就这样,贾思道巧妙地把襄阳失陷的责任推给了其他人,借机表现自己的爱国热情。在危机时刻,贾思道她的母亲胡活到了83岁,老死不相往来。贾思道作为当权的宰相,不仅没有积极组织反袁运动,反而利用丧事炫耀自己的权力。朝廷赐给他520块水银、520块冰片、12000两银子、10000匹丝绸和6000多亩农田,杜宗亲自前往祭奠。贾似道回台州治丧,用皇帝正式的葬礼。下葬那天,下了一整天的雨,山洪暴涨。所有的葬礼官员都站在水里,不敢动。整个葬礼费用无法计算。元祖看到南宋腐败到了这种地步,决定全力剿灭南宋。1274年6月,他派宰相伯颜率领大军从襄阳沿汉水进入长江。先后攻占了沿江重镇郢、汉阳、鄂州。十二月,以四万人守鄂州,又引大军东至林安。在此之前,杜宗已于七月驾崩,年仅4岁的赵显继位。这就是恭帝。太后垂帘听政。贾似道仍想求和,但袁丞相不理她。后来元军在长江两岸发动进攻,宋军崩溃,贾思道狼狈逃往扬州。没有人想跟着他。这场战斗之后,宋军美国的主力部队损失了。当贾思道回到林安太后下诏罢黜他,流放到。贾思道在流放周迅的途中,被押送的县尉郑虎臣杀害,一代权奸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贾似道被申斥后,手下大多被杀或被罚。
他并非无视君王,而是想试探一下君王对他的态度。贾似道这样做不是没有原因的,贾斯特非常爱斗蟋蟀,以至于还把斗蟋蟀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贾似道不仅喜欢斗蟋蟀,有一次上朝还把蟋蟀带进了朝中,蟋蟀还跑到了宋度宗的胡子上这要换了别人,宋度宗一定会大发雷霆,可这人是贾似道,贾似道可是自己的人生导师,没有贾似道也就没有现在的自己,贾似道这样做反而让宋度宗觉得他是真性情。后来贾似道看朝中局势平稳,以防宋度宗猜忌,他就想要探知宋度宗的心意,于是他提出自己已经年老想要辞官返乡,想要试探一下宋度宗的态度,宋度宗一听贾似道要辞官还乡一下子就慌了神,毕竟贾似道陪伴自己很长时间,得力大臣贾似道走了,宋度宗一时还真的想不到有谁可以替代他。于是宋度宗苦口婆心劝贾似道留下,为了让人留下,宋度宗还答应贾似道可以一星期上一次朝,这可是绝无仅有的特例,贾似道知道宋度宗的态度之后也心满意足了,于是他就不再折腾了。当时宋度宗有一个宠爱的妃子,这妃子请求宋度宗将自己的家人送到朝廷做官,这个请求并不过分,宋度宗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可是贾似道却不干了。贾似道说如果这名妃子的家人在朝为官他就告老还乡,原来贾似道与这名妃子的家人有恩怨,宋度宗知道贾斯道态度之后就拒绝了爱妃的请求,还把爱妃送入尼姑庵当尼姑,能让一国之君做到这个地步,历史上的人少之又少,从中足以见得贾斯道在宋度宗心中的位置
几百年来,文天祥的反元事迹尽人皆知。当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他的死亡精神在史书中显而易见。那么,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文天祥是南宋状元,才华自不必说。从后世流传下来的诗词可以看出,文天祥是状元。
宋元军队作战地图
而成为状元的文天祥,因为不愿意向奸臣妥协,仕途并不顺利。文天祥是朝廷的鹰派人物。他多次上书要杀提出迁都的董,但没有得到回应。后来权臣贾思道以回乡威胁皇帝,文天祥起草了一份讽刺贾思道的专利,于是被勒令37岁退休。文天祥的正直虽然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了羁绊,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正直可见一斑。
其实,文天祥不仅是一个正直的臣子,更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文天祥的余生几乎都在军中度过,家人随军队征战南北。有一年,文天祥被派驻丽江蒲。当时军队里有一种流行病,死了几百名士兵。此时他的母亲和唯一的儿子一起死去。文天祥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被捕后,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三年,始终拒绝元朝的诱惑。元朝统治者为了逼他就范,把他的妻子和仅存的两个女人,六娘和环娘,都做了奴隶。文天祥在给妹妹的信中说:“如果你接受了六女的信,你会痛得肚子疼。谁对老婆孩子没有爱?但是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没有用的我能怎么办!爸爸管不了。眼泪呛了又呛。”作为父亲,看到女儿受苦,可想而知无能为力。但文天祥不想因为家庭而屈服。他死后,就连元世祖也很遗憾。他叹了口气,“好人不能被我们利用。老老实实杀了他真可惜”!
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吗?
众所周知,文天祥是南宋末年反元的重要人物。那么,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吗?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民族英雄。英雄分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讲,民族英雄是指对自己的民族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他们要么用一项发明让自己的国家获利,要么用一项特长为国家争光。比如钱学森也是民族英雄。
文天祥官方画像
狭义的民族英雄就是人们常说的民族英雄。它指的是那些在反对侵略和压迫的斗争中做出贡献的人。他们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坚忍不拔的品格,足以成为民族的楷模。这个结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考虑成败和身份,只要符合以上条件,就认为是民族英雄。
但近年来,随着各种思潮的兴起,不仅是文天祥,岳飞、卫青等历史人物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坚持传统说法,认为文天祥等人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现在56个民族是一家人,把他们归为民族英雄是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但后一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如果历史人物的定位可以随意改变,那么历史和被别人打扮的孩子就没有区别了。
宋元时期的文天祥,临危不惧,兴义向勤王学习。他不畏强暴,不屈不挠,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假设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压迫,文天祥这样的人恰恰是国家和民族需要的人。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文天祥都应该是民族英雄。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
他们与文天祥、张士杰、陆秀夫一起,是宋末杰出的人物,
与南宋状元文天祥和一般人印象中的“文弱书生”不同,文天祥从小就崇拜忠臣,曾放出谥号得不到忠臣就是枉为人的豪言壮语。文天祥做官后,不愿与贾似道、董等人勾结,所以受到排挤。然而,文天祥并没有心灰意冷。国家招人了,他就回朝鲜了。
当时的南宋内忧外患,北方的元军一步步逼近江南。文天祥率领起义军向东南进发,攻守之间异常艰难。公元1276年,南宋谢皇后带着她的小皇帝向元朝投降,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代表宋朝出使,不料被元朝丞相扣留。文天祥的侍从杜虎等十余人连夜奔走,只为全身而退,继续组织反元斗争。不久,文天祥被叛徒出卖,落入元朝将军张弘范手中。
不甘做阶下囚的文天祥在北见张弘范的路上吞下龙脑自杀,但未果。见到张弘范,文天祥拒绝向敌军将领行礼。张弘范让他给南宋的另一位大臣张士杰写信,劝他就范。文天祥虽然知道张士杰不会投降,但也不想写信。他只是为了工作写了首诗。这就是著名的《过零丁洋》。诗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但心会照史。”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文天祥舍身取义的决心。眼看投降无望,张弘范护送文天祥前往元朝首都。在大都三年,文天祥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无动于衷,最后在菜市口被杀。
文天祥是个书生,但他坚持抗敌。他冒了许多危险,却没有改变主意。他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弯曲”的典范。连元人编的《宋史》都称赞:谁说科举出不了大丈夫?
文天祥的爱国诗
说起文天祥的爱国诗句,估计没人知道“自古以来,无人不死,历史将充满仁义”。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定和正直,是文天祥爱国诗的代表。
文天祥
179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在伶仃洋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前半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孤独和悲愤,最后一句是诗人舍身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写照。文天祥的另一首名诗是《正气歌》。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大都关押期间写的。诗的前两句“天地有义,流形有杂”,是文天祥义的写照。这首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仿佛胸中有万千豪情,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正气歌》,文天祥《扬子江》中的诗句也可以称为文天祥的忠君爱国。“在北海呆几天,从长江头上回来。我心中有针石,不代表南方不愿意歇息。”诗的最后两句把诗人自己比作一根磁针,“不代表南方不愿意歇息”,南方是南宋所在之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那份发自内心的爱国心。
文天祥是南宋科举状元,文学修养自不必说,而诗人的诗词往往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文天祥大半辈子抗元,在军中饱受保守流浪之苦。自然,他的诗往往带有流浪生活的情怀。难能可贵的是,文天祥的诗并不局限于伤春、悲秋、自怜,而是始终牵挂着家国。因此,他留下了广泛的爱国诗篇。
说起历史上的大奸臣,我们可能想到秦桧和珅之流,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就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奸臣,贾似道。
贾似道出生于公元1213年,死于公元1275年,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他字师宪,号悦生,南宋晚期的权相。贾似道是我国浙江天台屯桥松溪人,他的父亲也是当官的叫贾涉,但是贾似道十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贾似道是通过科举考中进士的,当时他的姐姐已经是宋理宗的贵妃了,所以擢升贾似道为太常丞、军器监。后来京尹史岩之说,贾似道很有才能,应该得到重用。
当时蒙古和宋朝联合灭了金,但是蒙古却没有给宋朝相应的土地,于是宋朝出兵,但是最终惨败。蒙古还趁机出兵,贾似道就在这个时候领兵出征,但是贾似道根本没有军事才能,于是和蒙古军队私下议和,忽必烈因为要回去争夺大汗之位,就同意了。
但是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贾似道在这里和蒙古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他表现的非常好,不但打退了蒙古人的进攻,还亲自和士兵一起守卫城池,所以人们对贾似道的表现交口称赞,就连忽必烈也是对他很认可,说他是个军事能才。
因为这次“战功”,贾似道得到了重用,但是他手下的将领们看的清楚,所以正直的大臣就向皇帝报告说,贾似道在领兵作战期间贪污受贿,但是皇帝没有听,而是将这两个人流放了,将领高达讽刺贾似道,他就向皇帝进谗言,还好皇帝没有杀了高达。
贾似道的权势越来越大,后来在宋度宗时期,贾似道成为皇帝的依靠,很多时候都是皇帝哀求他才行。甚至宋度宗的贵妃忤逆了贾似道,都被他逼迫皇帝将之送到尼姑庵做了尼姑,而他的生活态度一向是吃喝玩乐最重要,政务要在一边靠。
最可笑的是贾似道比较喜欢蟋蟀,他在上朝的时候也带着蟋蟀,于是在朝堂上经常能听到蟋蟀的叫声,甚至有时候还会从贾似道的袖口里面蹦出来,有一次贾似道的蟋蟀竟然蹦到了皇帝的胡须上,让人哭笑不得,皇上都没有治他得罪。
而忽必烈成了皇帝以后,开始围攻襄阳,告急文书接二连三的送到朝廷,贾似道就是不让皇帝知道,后来皇帝知道了就让贾似道带兵出征,他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就要自己的部下上书说贾似道应该在朝中主持大局,不能外出上战场。
后来战争局面越来越严重,贾似道在压力下不得不帅兵抵抗,但是他最后自己逃跑了,十三万精兵覆灭,朝廷一片哗然。于是贾似道被免职,贬到边远地区,县吏郑虎臣和贾似道有仇就要求押解,半路上郑虎臣让贾似道自杀,他就是不肯,最终郑虎臣在厕所里处死了这个当世权臣。
贾似道是坏人。
端平元年,贾似道以父荫为嘉兴司仓、籍田令。嘉熙二年,登科进士,并依靠其姐为贵妃深受宋理宗所器重,官位一路平步青云贾似道爬上权力的顶峰以后,对内铲除异己、祸国殃民,对外谎冒战功、奴颜婢膝,成为最终断送南宋江山的一代权臣。
贾似道的忠奸争议:
有学者认为,《宋史》把贾似道列入《奸臣传》中,内容不少来自野史小说,且出于反对者之口,遇事不问是非,都对贾似道进行贬抑。
贾似道当权时,南宋已颓象四露,这不是贾似道一个人的责任。平心而论,贾似道头脑聪明、才气皆有,但缺少沉厚之气,遇事过于自信,难以发挥他人的作用;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国家的多,为自己的少。
他在仕途中升迁很快,虽然有他姐姐的作用,但贾贵妃死得早,他此后还能获得宋理宗的信任,主要是靠自己的才干。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是他最后失败以致引来杀身之祸的原因。
学者认为,贾似道被扣上“奸臣”的帽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悲剧,是历史的误会”。由于推行的有利于国家的措施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他招致了无穷的谤讪,被列入“奸臣”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