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头条

印章篆刻一般常识

礼物大全

2024-09-11

印章篆刻一般常识导读:1篆刻的基本常识 初学篆刻的基本常识 [刻刀]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 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

1篆刻的基本常识

初学篆刻的基本常识 [刻刀]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

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

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

(?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

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

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篆刻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镌刻印章的通称。因印章字体大都采用篆书,先书后刻,故称。

金属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随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现用金刚砂琢蚀,即‘电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镌刻。 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

种类有秦印、汉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回文印、花押印、关防、闲章等。秦汉及魏晋时期,印章由印工镌刻,艺术水准颇高。

隋唐以来,亦 各有其时代特征及风格。北宋米芾、元代赵孟俯、王冕均为篆刻名家。

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类)刻印,因镌刻方便,流行更广。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学日渐发展。

因明清以来,出土文物中印章渐多,参考资料大增,研讨篆刻之风日盛,涌现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种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邓派(邓石如)、赵派(赵之谦)、吴派(吴昌硕)、齐派(齐白石)等。

古‘玺’。先秦印章之通称。

古铃玺印面文字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章法多变,不易辨识。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

大都以铜制作,亦有用银、玉等;浑穆古朴,形式多样。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

古称‘玺’。《后汉书祭祀志》谓:‘自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

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

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

2请教:印章刻得好坏怎样鉴别

现在主要是电脑刻章 很规矩的 就如同你在马路上看到的 很多店面的招牌等 都是电脑制作的 你问的个人章哪些种类 分怎么讲 如果从字体上分 宋 黑 楷 隶 魏碑 篆等 (楷书又有分别 常知道的 欧 柳 颜 等) 如果是用途 法人代表的 和主管会计的个人章都是有明文规定的尺寸大小 象单位支票等就不能乱用 而且是需要按规定备案的。

如果是你自己想学 鉴别印章的好坏 除了平整 字体大小匀称 线条清晰 还要注意刻章的 空白处 衔接点 有很多讲头 也有很多术语 你明白它的道理就行了 最好的办法 还是拿好的印章多看看比较 再参考理论书 就有体会的。

3印章常识书法印章的盖法

一、印章的艺术作用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

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

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

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

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

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

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 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

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1) 斋号章 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

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 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

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2) 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

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 (3) 年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 、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 月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1、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2、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

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3、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

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

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

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

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

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三、钤印的艺术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

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

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

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 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

4学习篆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关于篆刻的一些知识

通过篆刻临摹阶段,就可以进行篆刻艺术创作的训练。

临摹和创作的关系是:篆刻临摹掌握了一定技巧后,可进行创作,创作是对临摹理解与传统技巧掌握程度的验证。在创作后常常会反复地进行一些临摹,临摹与创作交替进行是提高创作水平的一种方法。

创作分为模仿型创作与独创型创作两类。 所谓“模仿型”,就是指开始进行创作,或创作还未完全成熟时,摹学各家,其创作实际上模仿某家某派,有别人的影子。

所谓“独创型”,就是指创作者完全成熟后其创作能表现个人艺术观念与风格,如赵之谦、吴昌硕中晚期的篆刻作品,而他们早期作品也还是“模仿型”的。 所以说篆刻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从“模仿”逐渐过渡到“独创”的过程。

进行篆刻创作当然也必须从篆法、刀法、章法这三方面来谈。 1。

篆法 篆刻首先碰到的是篆法问题,比如“暮鼓晨钟”、“花雨云涛”,选择什么篆体怎样写法选择什么字样更易入印,而且四字又协调如无合适的字,如何进行加工另外,如果某种书体中查不到某字怎么办 首先要学习文字学。 掌握了文字学的基本常识和原理后,还要学会查字书、字典。

主要的字典如下。 甲骨文:《甲骨文编》(中华书局);《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金文: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金文大字典》(学林出版社);罗福颐:《古堡文编》(文物出版社);《古籍汇编》(文物出版社) 小篆:(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缪篆:《汉印分韵合编》(上海书店);《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 综合:《汉字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甲骨金文字典》(巴蜀书社);《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徐中玉:《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 甲骨文公认的可识文字一千多个,创作甲骨文印时若无所需的字则用金文的字来补。

金文书体与风格繁多,在选择时应注意风格的协调性。小篆结字最为严格,主要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在篆刻中汉印都是采用缪篆。清谢景卿《汉印分韵续编·序》指出:“秦书有八体,五曰摹印。

汉时有六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缪摹别为一体,屈曲慎密,取纠缪之义,与隶相通,不尽与《说文》合。

”所以在汉印中增损笔画显得灵活一些,缪篆与甲骨、金文、小篆比较,在篆法变化上比较自由一些。 要提高篆刻中的篆法水平,除了学习文字学外,还需要有写篆书的基础,只有提高篆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篆刻中“篆法”的艺术水平。

因为不会写篆书的人,只能将字书上的篆书字形摹描在印上,而会写篆书的人,不搬字形也可将其字的神采摹拟在印上,而且奏刀时也心中有数,可以手心相应而游刃有余。 2。

刀法 篆刻的刀法,就如书法的笔法一样,至关重要。刀法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厚重感。

是指用刀不单薄轻浮,有力量,有生气。二是笔意刀味。

是指篆刻线条既含毛笔情趣又有刀刻趣味,这是篆刻线条的丰富性。 笔与刀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即若离,似是而非。

用刀如用笔一样,一定要有感觉,有轻重顿挫的变化。用刀头太滑直,或用刀不果断挺拔,修饰太多,均不可取。

三是金石气。指书法或篆刻线条点画里带有凝练苍朴的金石铸凿的质量感。

这种金石气,不仅碑学书家在追求,篆刻家也在追求。 丁敬有几段自刻印款:“识者若未见石,当以玉章目之。”

(《汪彭寿静甫印》)“一仿汉铸,一仿汉凿。”(《王德溥印》)“仿汉刻烂铜印”(《宝云》)说明丁敬刻的是石头,追求的艺术效果却是切玉、铸铜、槌凿铜的质感,并以能达到这种乱真的程度而沾沾自喜。

篆刻之所以能达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就在于篆刻不仅有笔意刀味与石趣,而且也能表达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 3。

章法 章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书法的布白。章法对篆刻来说,似乎比对书法绘画更加重要。

章法主要是字与边框的安排,以及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称之为“安字法”与“边框法”。 (1)安字法: ①原则是自上至下,自右向下。

②在传统汉印用的四字印中,有一种叫回文印,这种印的文字顺序是,右上是第一字,左上是第二字,第三字在左下,第四字在右下。这种回文印法为许多篆刻家所采用,在安排四字印时,有时为了取得对角呼应效果,就采用回文法。

如“吴熙载印”、“赵之谦印”等。 所谓对角呼应,往往用于其中有两字特繁或特简如“三朋四友”、“一石二鸟”,或字有呼应形状,如“眉开眼笑”、“即心即佛”等。

③合并与拉长。在五字印中,有时人们处理成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字样。

如“某某章”的“章”占两字位置,此为“拉长”。 而吴昌硕“泰山残石楼”、“一月安东令”,是将两字合并在一格内,四字印、七个字的印也可用此法。

(2)边框法: ①秦印白文喜用“口”、“曰”、“田”字格,而吴昌硕喜在方形印中用竖线,并有“井"字格。 ②汉印白文虽无分格边框线,但汉印笔画丰满,形成暗框。

汉印四字白文一直讲究六条边线,边框的四条线,与框内四字横与竖的交叉两条线。一般说来,边框的线要比篆文的线略细或略粗一些。

边框本身也要。

5请问刻个人风水印章一般是什么尺寸

个人印章作为一种凭证标记,并无规定的尺寸。

普通印章到刻字部制作即可,现在大多是电脑设计,机器雕刻在橡胶等材料上,立等可取。还可选择手工雕刻印章,材料有牛角、叶腊石、有机玻璃、铜等,刻制时间会稍长一些。

这些材料基本都是由印章厂批量制作的,规格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一般人个用印选择12、15或2厘米的就可以。形状以方形为主,也有圆形及椭圆形的。

字体通常选用楷体、魏碑、标宋以及隶书等。 讲究一些的话可以请篆刻家治印,如果用作凭证的话也不宜过大,2厘米以内就足够了。

有的篆刻家喜欢自己动手将大印章石切割取材,尺寸大小随意,方形圆形都可以。这种形式的印章一般采用的是篆体书法字,作普通凭证用字体较难辨识,用作藏书章及书画作品盖印比较适宜。

如果个人名章是用作法人代表、财务负责人凭据,需要在银行备案,尺寸就有规定,法人代表章为25厘米,财务负责人章22厘米。

6初学篆刻要注意哪些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学习篆刻之前,必须作好有关准备工作。 1印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

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刀口出锋角度不宜太锐或大钝,一般以45度至15度为宜。

刀杆一般长约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于之虎口即可。 2、笔、墨、砚用于临摹,起稿,拓款等用。

笔一般应备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较旧,用于摹印、起稿、反书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临写印稿,小者用以拓边款时蘸清水用。

墨油烟墨一锭,或用较好的书画墨汁一瓶(如中华墨汁、曹素功墨汁等)。 砚可备二小块,如不用磨朱砂,一块砚亦可。

砚选用一般的青石砚即可。 3、砂纸用于磨印石。

4、印床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的,以便镌刻时省力, 5、印刷印刷用以刷涤印面。 6、棕帚一般称“棕老虎”,用以拓制边款时用。

7、拓包为拓边款时用。 8、印规印规是在铃印时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 9、印筋用以调拌印泥用。

10、玻璃小镜 11、其 他如保护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铃印用的硬橡皮垫板;裁锯印石的钢锯条,擦拭印章的软布(或小毛巾)等等, 印章材料,有铜、石、金、玉、木,牙、骨、砖、有机玻璃制品等。但现在作为篆刻艺术用材,还是以石质材料为主。

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 印稿写法 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

运用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

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臂大动作来完成。 白文刻法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

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画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画,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

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画两终端。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

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朱文刻法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画、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

也有双刀流失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画、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画,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

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写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

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徐使笔画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

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1、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

2、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3、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

4、为求全印妥贴,对部分文字有时要作增减处理,但要注意,李稿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划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

1 欲刻一闲章,求内容

六字闲章:淡看天光云影(我自己很喜欢这后四个字,曾刻过闲章一枚。)

四字边款:春风大雅(或者:秋水文章)--取“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之意。 天光云影典故出处:《观书有感》 本文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春风大雅:此联乃清朝邓拓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

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2 关于印章的几个名词;朱文白文阴文阳文阴刻阳刻

印文分朱白两种,亦有合朱白文于一印者

其朱文印字凸起称阳刻,白文反之称阴刻但钤于纸上之后,白文者称阳文,红文者称阴文此为何故?欲知何故,须从先秦说起

印章之始,于上古有之商周已遍至秦汉而盛今有印泥着色,钤于纸帛,古时(秦汉之时)无纸,印钤于何处?答案便在这印泥的泥字上古人行文于简椟,以绳带束之以泥封其上钤印以加密如西洋火漆之法,此泥便称封泥

取阴刻白文印印于泥上,则泥上字凸起,故称阳文而朱文印钤后泥上字凹下,则称阴文今日印章钤于纸帛,无凹凸之异故用朱白文以避阴阳刻之混淆耳

1书画作品落款与印章常识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1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

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

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2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3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4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5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6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7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8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9 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0 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1 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2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13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

14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5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6 普通印泥不适用於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17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2书画作品落款与印章常识

落款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书写内容。

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

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

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

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

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如下图)。

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如果书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

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

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

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

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 常用落款用词 一、称谓 长辈:吾师、学长、先生、女士。

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某某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某某翁。 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法家、博士(对书画或某一方面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如眉公赠亲墨可谓:吾弟亲墨雅赏;景军赠佩刀使者便可谓:秀峰仁兄惠正。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三、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四、落款中的时间 落年份时公立、农历勿混用,可用公历:两千零九年十一月,或用农历:己丑年孟冬。

落款中月令及别称 一 月:正月、孟月、初春、开岁、芳岁 二 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 三 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 四 月:孟月、槐月、麦月、麦秋、清和月 五 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天中 六 月:季夏、暮夏、荷月、署月、溽署 七 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 八 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 九 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 十 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冬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冬 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春 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 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 冬:初冬、寒冬、九冬、暮冬、中冬 五、印章的使用 印章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是相当正要的,别看这一小块红,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1、引首章(随行章、闲章) 这是印章在作品右上方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选形顺势成章,所以引首章不宜是大方形章,说它是闲章,真是闲而不闲,这方小章的内容都应与正文混然一体,人家结婚你赠横幅“美意延年”,盖引首章“苦中乐”就文不对章了。

引首章还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 年号章:甲子、乙丑、丙寅、一九六六年等。 (2) 月号章:何月、谷雨、盛夏等 (3) 斋号章:隅馨斋、观石楼、半石斋、神安居、亲墨轩、太阳堂、墨人居、瑞德草堂、积字阁等。

(4)雅趣章:这类引首章的内容非常广泛,应当多准备几方,如:厚积薄发、戏墨、秀才人情、金石书画、乐而康、苦中乐、天地心、墨趣、神功、写我心、墨乐、勤奋、苦功、治学、酒中仙、情趣、师古不泥。

3篆刻的基本常识

初学篆刻的基本常识 [刻刀]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

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

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

(?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

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

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篆刻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镌刻印章的通称。因印章字体大都采用篆书,先书后刻,故称。

金属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随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现用金刚砂琢蚀,即‘电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镌刻。 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

种类有秦印、汉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回文印、花押印、关防、闲章等。秦汉及魏晋时期,印章由印工镌刻,艺术水准颇高。

隋唐以来,亦 各有其时代特征及风格。北宋米芾、元代赵孟俯、王冕均为篆刻名家。

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类)刻印,因镌刻方便,流行更广。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学日渐发展。

因明清以来,出土文物中印章渐多,参考资料大增,研讨篆刻之风日盛,涌现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种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邓派(邓石如)、赵派(赵之谦)、吴派(吴昌硕)、齐派(齐白石)等。

古‘玺’。先秦印章之通称。

古铃玺印面文字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章法多变,不易辨识。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

大都以铜制作,亦有用银、玉等;浑穆古朴,形式多样。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

古称‘玺’。《后汉书祭祀志》谓:‘自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

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

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

4篆刻印章的边款该怎样刻,内容都有哪些

刻边款,篆、隶、草体多用双刀。行楷多用单刀,即一刀一笔。镌刻边款,可按笔顺刻。明人文彭所刻边款,沿用了刻碑帖的方法,即先将字写在印章上面,然后用双入正刀刻出,字体线条流畅,但缺乏苍古之气,今人运用很少。黄易沿习丁敬用单入切刀法刻边款。据传,黄风气镌刻边款右手握刀不动,左手拿石章就锋而刻。每刻一字。印章必旋转多次,方寸之地刻上百十字,印面光洁如初,别有一番风韵。近代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等篆刻大家刻款,使用的也是丁黄之法。其中,白石老人刻款,先将横画一次刻出,旋印后再刻竖现,最后补齐其他笔画,字体刚劲古拙,自成一格。

初学者镌刻边款,最好使用行楷小字。行楷小字一般都是直接奏刀。但运刀时要注意行气,并用刀角入石,用力钉下。刻“点”时,将刀角插入石内,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横画”时,先用右刀角着石一按,刻出横画收笔韵味。然后,自右向左横向行刀,至笔画终点,用右刀角向左弯一按即刻出起笔。刻“竖画”时,先将右刀角锲入石内,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笔画终点便可。“长撇”刻法也是将右刀角入石,先重后轻向左一冲即可。行楷中很少有捺笔,边款中的捺笔多为“反捺”(即长点)代替。总之,镌刻边款,要注意发力适度。否则,会因用力过猛而刻“花”。

另外,镌刻边款还需要注意石质的优劣。行刀时,用力要有轻重之分。石质松脆的宜轻不宜重,过重则笔画崩成一片,无法辨认。但过轻也不好,过轻拓出的边款字迹不清,影响印章的整体效果。

5谁了解印章的知识

印章的起源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变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

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

“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

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

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汉。

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印章的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印章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 期,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是在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吸收各地文化,综合成我国古代文化的 一个主要源流。反映在印章领域,是制度上的等级性,文字上的统一性和风格上的朴实性。

制度上,秦代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官印制度。文字上,秦代印章一改战国字体各自为政纷繁复杂的状况,以“摹印”篆统一。

风格上,秦印注重实用,无论印文、章法,还是钮式,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秦至二世而忘,历史短暂,但是秦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继往开来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和重要的。

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继承和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使印章的规格、印钮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更趋统一,而且形成了汉印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这种崇高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仰望学习、鉴赏赞叹的典范。汉印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归纳成如下五个方面:制度完备,品类繁多,文字规范,章法自然,技艺精湛。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称得上是印章热的时代。自文彭大力推广灯光冻石起,一时“无不人人斯籀、家家秦汉”,掀起了层层印章热浪。

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谱汇辑、印学理论更是推波助澜,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 期。印章艺术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

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 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

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 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

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

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

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

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

6印章常识书法印章的盖法

一、印章的艺术作用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

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

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

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

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

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

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 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

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1) 斋号章 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

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 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

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2) 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

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 (3) 年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 、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 月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1、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2、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

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3、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

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

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

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

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

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三、钤印的艺术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

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

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

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 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

六字的确实不多见,相比之下七字和五字的要多些,筛选一些

五字闲章

书存古气中 博学而约取 萤窗万卷书 静专神自归 为学心难满 好学近乎知 以日新为道 自有闲中益 心与浮云闲 高空看过云 山色有无中 闲读白云中 一切从心生 心孤欲近禅

六字闲章

花雨禅心俱寂 岂能尽如人意 独于闲处开看

七字闲章

水在瓶中云在天 忙中争得作闲人 浮生适意即为乐 昨日之日不可追 好书悟后三更月 重帘不卷留香久 不薄今人爱古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 红袖沾香处读书 一帘疏雨琴书润 万里山川供笔札 人读花笺字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