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星在我身边·
孝顺女婿胜似儿
——小记我的姐姐和姐夫
张 驿
20多年前的一个春日,依我们当地的乡俗,在一阵唢呐的高奏中,我们家把姐姐西芳嫁了出去。可是,几十年过去了,在我的心中,姐姐是始终没有出嫁。应了父母的意愿,姐姐是嫁给了相距不足两华里的邻村,姐夫潘战宏是她学生时期的同学。由于他们很早就相识相知,加之父母就她一个女儿,我们就她一个姐姐,姐夫又自小失去母爱,因此父母很快接纳了他,我们便自此把姐夫当自己的亲哥哥。
那几年,我和哥哥都还在上学,土地刚刚下户,从医大半生的父亲又极不适应繁重的体力活,家中十几亩地耕作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耕、播、锄、收、屯,自然都少不了姐姐和姐夫过来帮衬。人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而我家确是“一个女婿顶个儿”。姐姐结婚的第二个春天就有了小外甥。小外甥在两家人的呵护下日日长大。童年时的他十日总有八日在我家度过,连上小学的头两年也是在我们村的小学。以至后来,一村人无论老少谁见了也知他是我家的孩子。
其实,真正拉近我与姐姐心理距离的,是她与姐夫对长辈所尽的孝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在于对长辈的体贴和帮助、在于对长辈生活的关切和照顾、在于对长辈久病床前的无微不至和反哺之为,而更多的是设法减轻和承担起长辈所承载的生活重荷,竭尽他们自己之能力,使长辈生活在无忧愉悦与舒心之中。
13年前的春天,我因意外伤害在医院手术后,姐姐便坚持把我接到了她家,一住就是数月,她说她家条件好,利于我的康复。其实,我后来才明白,她和姐夫这样做,不仅仅是为我,更多的是为了减轻父母亲的精神的负担与身体的劳累,这也算是向父母尽孝的行为之一吧。新千年左右,我们举家搬迁到高新区新居后,年事已高的祖母和多病的父母亲更是让几十华里外的姐姐放不下心,他和姐夫三天两头便来高新区新家看望,后来常在渭南出差的姐夫索常住于此,工作之余帮洗帮晒、帮里帮外精心照顾。那年妻孕满生产,又是姐姐赶大早从几十里外风急火燎闯入产房照顾。之后,由于我和哥哥工作较忙难以顾及,直到母亲病故,在母亲辗转几家住院大半年的时间里,都是姐姐、姐夫照顾。母亲离世后,为了照顾好父亲,姐姐又把父亲接到自己家中,让父亲安渡晚年。
今年是父亲70岁寿诞。初冬时节父亲生日那天,姐夫牵头为父亲举行了一个隆重的生日寿宴,众亲邻乡友你来我往都是赞不绝口。望着生日宴会上喜滋滋的父亲和姐姐、姐夫,我的脑海里再一次清晰地印出:姐夫就是我的一个好大哥。
洗干净手再回家
我的一个老乡在一家私人的机床厂打工,每次见着,他都是一手的黑油灰。他说:“特别难洗。但只要回家见老娘,我都是拼命洗干净了再回去的。”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的妈妈只知道他在县城打工,但不知道他有多苦。他每天要上十几个小时的班,做的全是重体力活。第一个月送钱回家的时候,他年迈的母亲并不忙着接钱,却忙着问:“孩子,你做的啥活?苦不苦?”
他对妈妈说:“我做的活舒服着呢,就替人接接报纸看看大门,工资1000多块。”妈妈高兴得拉住了他的手,然而笑容立刻就僵在了脸上:“儿啊,你在骗妈!你这手不是做舒服的活呢!”他连忙抽回手安慰母亲:“刚开始我是做过苦活,但后来别人给我介绍了现在的好工作。”
从此以后,他回家前便极耐心地洗手。满手的油污很不容易洗,用消毒液泡也不行,后来发现洗完衣服后手会干净一点,便在回家前揽过工友们的衣服来洗。洗了一桶又一桶,反反复复,手果然变得白净许多。回家再交钱给妈妈时,妈妈在他的手上就看不出什么吃苦的痕迹了。
我的这个老乡是一个粗线条的人,书读得极少,小学都没毕业,很土气很俗气。但因为他的这份孝心和细心,我每次见着他,总是非常热情非常尊重。
崔永元的《不过如此》中说他的同学时间有一次把头发染得乌黑油亮,崔永元问为何要染发,时间唉了一声:“老娘要来了,不想让她看到我的白发操心。”
孝顺是不分身份的,中央电视台的精英会为了母亲去染发,机床厂的打工者也会为了母亲去洗手。
因为如此,身份低微的会显得崇高伟大,高高在上的也让人觉得亲近起来。
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洗干净手再回家,让妈妈看到你过得很好,不再为你操心伤心。
母亲,我爱你
每当我听到这首严维文演唱的《母亲》时,都会细心听,总有不同感受在里面。
母亲一生经历很坎坷,三岁时姥爷因病去世,五岁时姥姥由于受不了没有经济来源的贫困日子,狠心扔下大姨和母亲改嫁到邻居一个大姥姥十多岁的男人家做填房。听母亲说那个人家经济条件很好,姥姥也重新过上了不愁吃喝的日子,但却很少过问自己的一双女儿的生活。
那户人家小心眼,也怕大姨和母亲以后常去找姥姥,累赘他们,就举家搬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姥姥也只是在临走时,给大姨和母亲做了几双布鞋,顺着板障子缝递给母亲的爷爷,也就是我的太姥爷手里。姥姥告诉太姥爷她要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让太姥爷好好照顾俩孩子。太姥爷含泪嘱咐姥姥,家里的条件没有理由再留姥姥,自己讨个活路吧!以后在外多注意身体,在那家后娘不好当。姥姥点头答应着就头也没回走了,母亲在后面拼命喊叫追赶,姥姥也没回过头来看她一眼,这在母亲的脑海里留下一个深刻的画面,让母亲永生难忘,也让母亲过早有了记忆。
姥爷在世时很风光,在区里当差,有很不错的经济收入。母亲的父亲是当时的区官,就是看上了姥爷的能干,帅气才把姥姥许配给了姥爷的。谁知姥爷的短命,让姥姥改变了一生,过惯富日子的姥姥根本不能承受没有经济来源的生活,依然决然地改嫁了,根本不顾及女儿的生活。
母亲也就随着太姥爷开始过起了清苦的日子,那时太姥爷已经七十多岁了,根本没有什么劳动能力赚钱,只能靠姥爷在世时留下的一点积蓄勉强度日。姥姥的母亲也会时常过来接济点,但是那时姥姥的娘家也开始家到中落,也没有太大能力予帮助。
母亲那时是天天哭着找姥姥,大姨总是懂事地背着母亲在离家不远的河边哄劝,说母亲要是再不哭了,姥姥就会从河的对面回来。每次说到这里,母亲都是似懂非懂的不哭了,安静地坐在河边等待奇迹的出现。每次也都是天黑黑的,大姨才疲惫的背着沉睡的母亲回到家里。其实大姨才大母亲六岁,也只是刚过十岁的孩子,她也是需要母亲呵护的孩子啊!可是在母亲面前,她却充当起母亲的角色,这对大姨来说是多么难的事情啊!好在母亲的一个叔伯大娘看不下眼,就常把大姨和母亲叫到她家吃饭,帮着缝补浆洗。
太姥爷因为突然姥爷的突然病去,母亲的改嫁,受不了家破人亡的刺激,精神开始不好起来。常常糊涂地走失,邻居亲戚常常帮着找回来,劝太姥爷想开点。太姥爷常在夜晚抱着大姨和母亲哭泣,最后也由于抑郁患上精神分裂。因家里没钱医治,我妈的大伯只好把他关在一个空房子里,每天给他送去吃喝,剩余时间就让他一人呆在屋里,怕的就是再度走失,流落街头,冻饿死在街头。太姥爷那时只认得大姨和母亲,母亲也就常搁着窗棂伸出小手跟屋内的太姥爷握着手,一坐就是半天。这样的日子也不长,不到半年,太姥爷也撒手人寰。
太姥爷的离去,给大姨和母亲心里是雪上加霜。世上就剩她们最亲的俩个人了,可是就这俩张嘴谁管吃喝啊?姥姥也联系不上,母亲的那个大伯只好把大姨和母亲接到他家。那时他家条件也不是很好,只靠他做邮差赚点家用。他家也有七口人,加上大姨和母亲,生活也常是捉襟见肘。无奈之下,他夫妻俩商量还是把她俩姐妹俩送个好人家活命吧!
因为大姨比母亲大,懂事也能干,能帮着家里干点活,暂时没有送出去的想法。他们先让大姨跟着家里的孩子上学,等小学毕业就下来找活帮着贴补家用。
母亲的大娘也开始四处张罗把母亲送人,可是送了几户人家,都被退了回来。原因就是母亲不停的哭喊着找家人,不吃不喝,人家没办法哄好,怕哭坏身子,只好送回来了。
在这以后母亲的大娘还是固执地往外送她,怕她在家多张嘴吃饭,这样送送回回多次,母亲终于在爷爷家站住脚了。爷爷家当时条件很富裕,开皮铺,有果园。家里也只有父亲一个孩子,母亲的大娘看家里条件很好,就顺便要了些钱回去,说是帮着养这孩子不容易,花了不少钱,要点钱回去好养活她家里那些孩子。爷爷没有反对,就给她了些。这以后她也养成习惯,母亲说时常爷爷家就有她大娘的身影,每次走后,就会听到奶奶的数落,她那时小还不知道是来借钱,大了之后才弄明白,每次借钱都是有借无还,这给母亲在爷爷家造成不好的影响。好在母亲聪明伶俐,很讨爷爷奶奶的喜欢,或多或少能冲淡一些讨钱带来的不悦。在此之后,母亲也过了几年好日子。可是母亲始终不忘大姨,常常一个人在门口等大姨放学路过,看一眼,只要看到大姨,母亲就不会松手,俩姊妹哭一团,让人看了揪心。也就是那时爷爷说话了,让大姨以后不要经过家门口,绕道回家。怕母亲看见大姨总想老家,生活受干扰。从此以后,大姨放学常常偷着躲在远处看一眼母亲才回家。
直到母亲八岁时,有一天母亲的大娘来到爷爷家,跟爷爷说大姨有病不行了,让母亲回去看一眼,爷爷就带着母亲去了老家。母亲的记忆里是回到她大娘家,看见大姨躺在炕上,肚子鼓鼓的,脸色黑灰,有气无力地握着母亲的手,告诉母亲,以后要听新妈妈的话,姐姐照顾不了你了。母亲只顾着哭,看着大姨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母亲哭喊着叫着大姨,可是大姨再没有睁开她美丽的大眼睛看她一眼。现在想想,大姨那时在人家吃不好,住不好,看人家的脸色,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的身心都受到伤害,过早的承受所有的伤痛而含泪离开人世。
母亲在这之后,读完小学,没在继续求学,就懂事的出去找工作,贴补家用。后来也是为了感恩嫁给了淳朴厚道的父亲,这之间就没看见过姥姥。在母亲怀揣哥哥的时候,姥姥才从外地搬了回来。姥姥来看母亲,母亲态度很冷淡,这也让姥姥很尴尬。在母亲心中,母亲的字样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姥姥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母亲说当时有好多孩子在没爹的家庭里,他们的母亲都是挪动小脚,替人缝补浆洗养育着儿女,没有几个像姥姥那样狠心抛下女儿,自己找幸福去了。
就在哥哥出生第七天的时候,母亲影乎地听到厨房有人窃窃私语,好像是说姥姥生病了。当时母亲因为生产,得了乳结核,高烧不退,生命也是朝不保夕。奶奶就说撒谎说母亲在说胡话,其实是母亲的同母异父的妹妹来告信,说姥姥不行了,看是否母亲能回去一趟?直到哥哥满月,母亲才知道姥姥已经不在人世了。母亲嘴上说是恨姥姥,其实心里也是盼望母亲健康,起码在这世界上还有一个至亲的人啊!在母亲的内心里,还是希望姥姥给她一点点温暖。母亲没有真正享受过亲生父母的疼爱,这也是母亲永远的一个心结。
在之后的几年里,姐姐和我的相继出世,给家里添了很多欢乐,也给母亲带来几丝安慰。母亲有爷爷奶奶的关心,父亲宽厚包容的呵护和我们姊妹三个乖巧听话,让她感到很满足,母亲也感觉自己很幸福,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母亲用她细腻的慈母之心精心哺育我们,让我们姊妹享受到天真快乐的童年和少年。
这样的日子也好景不常,在哥哥23岁时候,不懂事的哥哥却突然离去,再一次把母亲推向深渊。母亲最亲的就是哥哥,他是长子,也是她精神支柱,也是母亲最引以自豪的宝贝儿子,母亲为此精神曾一度失常。可是刚强的母亲没有被这打击打倒,因为在她心中,还有我和姐姐两个没有成年的孩子,还得需要她照顾。她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出任何悲痛,每天下班回来,才伤心致至地掉些眼泪。我和姐姐看在眼里,心疼万分,也就是从那时跟姐姐发誓,一辈子不会违背母亲的心愿,只要是母亲要求的,就尽量做到,再不能给母亲任何打击了。
母亲也在父亲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父亲常说,一个家庭,父亲是大山,母亲就是顶梁柱,谁也离不开谁!既然一个人如果有家庭,有儿女就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父母要有责任心和爱心去好好地去经营它。
父母都很孝顺爷爷奶奶,也给我们做了榜样。在他们眼里,爷爷奶奶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没有爷爷奶奶就不会有他们的存在,是俩位老人给了他们生存的环境。
母亲生性好强,热情好客,什么事情都想要做的最好。无论是以前在单位工作同事之间、亲戚朋友之间相处,接人待物都会处理的妥当,没有不夸母亲办事能力的。
母亲很善良,无论是在哪遇到乞讨的,也不管是不是骗子,都会把身上的零钱捐出来。为这事,我常跟母亲说,如果是那身强力壮的人就不要给了。母亲却说,做人不容易,只要他能伸出手来要,一定就有他的难处。也许就是母亲的小时候的遭遇,让她有此同情心吧?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和父亲自己生活时很检朴。以前我每次回娘家时,都会看到家里碗橱里,多半都是咸菜。我很心痛,就劝母亲说,我们不在你们身边的日子,一定要营养上去才不会闹毛病。可是母亲总说,吃点清淡的身体好。这哪是为了身体?是想把平时节俭节省下来的钱给我和姐姐留下来,怕我们以后生活不好。我和姐姐都劝父母,我们生活很好,都有稳定的收入,只要我们给的钱,想吃什么就买,别坑嘴啊!可是说归说,母亲照旧。我和姐姐只好每次回家,把冰箱给填的满满的,才感觉安心。可是每次走之后,回到家里,总是发现包里多好多钱,百分百是母亲偷着塞进去的。打电话过去,母亲总是说,她和父亲的劳保已经够花了,不想拖累我们。
前几年我跟父母身处俩地,有什么事情不能及时沟通,就跟老公商量想把父母接到身边。老公也巴不得我父母过来,这样我俩就不用为过年节回娘家和婆家之间路途饶脚而烦恼了。
母亲也随着年龄增大,觉得身边需要子女的照顾,就同意来我这边生活,这样我也就省去来回穿梭俩个城市之间的奔波了。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我很在意也很珍惜现在的生活。能在身边孝顺老人,尽一点孝心,也是我多年的心愿,现在终于实现了,我真的很开心。
母亲在我原来住所居住,现在已经能跟邻里相处的很好,天天跟楼下同龄的老人一起散步,一起玩牌,开心的过着每一天,也胖了好多。姐姐多次要求母亲去深圳她那,都被母亲回绝了。母亲说这很适合居住,不想来回折腾了,有时间就回来看看他们。有我在这照应,母亲感到很满足,看着母亲舒心的笑容,我也感到欣慰。
在母亲生日之时,我在这给母亲深深的举一个躬,也想引用老公在蛋糕上留的话表达我们的心愿:
农历十月二十二日,是安葬母亲的日子。凌晨5点,寒风凛冽,大哥、大嫂、我及弟弟,坐上灵车,扶着母亲的灵柩,沿着白茫茫的雪路,送母亲最后一程。
灵车缓缓向前行驶。按照家乡的风俗,一路唢呐、鼓乐、鸣炮响彻整个村庄、山川、大地。这是人生最后一程得之福报,也是人生最后的体面。
送葬的几十辆车,蜿蜒在山道上,车灯照亮了整个山屲。
灵车缓缓停稳在山屲下,大哥、弟弟抬在母亲的灵柩前,小叔叔辅佐一旁,众人合力抬着灵柩上墓园,完成最后的葬礼。铺墓堂、下葬,再次打开棺木盖,成殓,阴阳一盘定乾坤。天亮时,母亲长眠于地下。
我在地上跪,母亲在地下睡。我撕心裂肺的痛哭,我的至亲,我的母亲。悲泣的哭声响彻山崖,余音回荡在山谷中。
望着母亲的墓园,大哥说:妈在生病时说过,她百年了,把她安葬在东面,向阳的地方
没有想到,还真的如愿了。也许就是母亲生前集福,百年后的基地吧!母亲辛苦了一辈子,单性了一辈子,节俭了一辈子
母亲长眠在这块小山坡上,这块地是自家的自留地。曾经这里有着母亲的足迹,母亲带领我们兄妹在这块地里收割了小麦、谷子、荞麦、洋芋等,后来封山造林了,整个山屲都是植被,有文冠果树、沙棘汁果树。
从春到秋,满山遍野的绿意盎然,硕果累累。冬暮到来,落了叶子的枝干,依然存在生命的价值。
在我们兄妹离开母亲的墓园时,冬日暖阳探出了山畔,小山坡上到处是红红的沙棘汁果,在这银装素裹的雪地里,分外妖娆。几只鸟儿落在沙棘汁果树枝头上,开始了新的一天的觅食
再回首!母亲已是一抷黄土,已然跟我们兄妹阴阳两隔。
别了!我的母亲!
安息吧!我的好妈妈!
《妈妈的吻》唢呐D调简谱
歌曲:妈妈的吻
歌手:程琳
填词:王付林
谱曲:谷建芬
歌词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
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
吻干我脸上的泪花,温暖我那幼小的心
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
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
遥望家乡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可爱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门
女儿有个小小心愿,小小心愿
再还妈妈一个吻,一个吻
吻干她那思儿的泪花,安抚她那孤独的心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愿妈妈得欢欣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愿妈妈得欢欣
遥望家乡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可爱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门
女儿有个小小心愿,小小心愿
再还妈妈一个吻,一个吻
吻干她那思儿的泪花,安抚她那孤独的心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愿妈妈得欢欣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愿她晚年得欢欣
扩展资料
《妈妈的吻》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童年的歌谣》中,发行于2011-05-10,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该歌曲其他版本
1、儿歌演唱的《妈妈的吻》,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经典少儿歌曲》中,2001-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2、朱晓琳演唱的《妈妈的吻》,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世纪歌典Vol12 1978 - 2000 (3)》中,2001-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