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头条

我给妈妈过妇女节100字

礼物大全

2024-09-11

我给妈妈过妇女节100字导读:1、我给妈妈过妇女节100字2、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满族简短小故事)3、母亲学佛4、求大家帮忙,找一个满族人口最多的地方~据说医巫闾山曾经是满族自治县?还有能否推荐些满族文化!谢谢大家5、《古董局中局》中,许和平送走真佛头的原因是什么?1、我给妈妈过妇女节100字2、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满族简短小故事)3、母亲学佛4、求大家帮忙,找一个满族人口最多的地方~据说医巫闾山曾经是满族自治县?还有能否推荐些满族文化!谢谢大家5、《古董局中局》中,许和平送走真佛头的原因是什么?

我给妈妈过妇女节

明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我决定提前给妈妈一个惊喜。

晚上,我准备好一个小信封,然后拿了两张彩纸,一张绿的和一张红的,绿的做成贺卡,红的做成窗花,我在绿纸上写到:妈妈,首先祝您三八节快乐。您为我操了不少心,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昨天又惹您生气了,对不起,我绝对会改的。然后画上一张一张笑脸,用彩笔画上一朵花,又写了“祝您三八节快乐”几个大字。 反面妈妈拿着一个气球,我送给妈妈一束花, 说: “谢谢妈妈!”用红彩纸竖着对折,再折成正方形,然后折成三角形,用铅笔画上许多心,剪完了以后打开一看;一个心连着心的窗花做好了,我把信和窗花装进信封藏了起来,就睡觉了,我梦见妈妈收到信封是高兴的说:“谢谢你,好孩子。”

早晨起来,我叫妈妈过来,给了她信封,妈妈先是惊讶,然后激动地打开信封,看见了窗花,说:“好美呀,到过春节多剪几个贴到门上或窗户上,又看了信,妈妈高兴地亲了我一下,说:“谢谢!”这时,爸爸走过来说:“今天的活让我和李智信干,你哪凉快哪呆着去!” 说完,我们便哈哈大笑起来。

我从小到现在是妈妈辛勤哺育我长大的,像太阳哺育小草一样,是太阳给了小草生命,小草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我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来报答您!

一、清明节

今天4月4日清明节,西方有一节日复活节和清明节的日子有点接近,复活节日期不固定,是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清明节主要内容是纪念先人或是纪念先祖,上坟立碑。简单明确说,每个人有生就有死,这是一个纪念死去的人的活动。而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受死后第三日复活的节日。其中包含人们对死亡事件有反思,期待复活。所以单从节日的意义讲,清明节只停留在死去的人的层面,而复活节给了人们更多希望,就是生命死亡终了后,仍然充满希望,期待未来的日子里的复活!

每年的清明节,很多地方的满洲家族会举办家祭或祭祖活动,满族文化网在往年的清明节期间做过多次报道。但要说历史,这清明节祭祖或上坟,真的不是咱们满洲人习俗,是完完全全的汉族习俗。而满洲人不会过清明节的。

满族文化网认为,因为满洲地区和中原不同,中原清明是万物复苏,气候开始变暖。而满洲地区的气候要比中原寒冷很多。到清明,也就是冬天刚结束,渔猎民族开始上山打猎或采集人参。如果是满洲的农业,清明期间,在农村生活的满洲人正忙农耕,过去流行一句顺口溜:“二月清明麦在前,三月清明麦在后。”就是二月清明,在清明前开种,三月清明,在清明后开种。清明前后的忙于种麦子,所以不会在清明祭祖和上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民族形成的习俗自然也不同,满洲人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也是有选择学习,学习先进的和适合自己的,而清明节作为纪念先人节日,满洲人有自己纪念先人的节日,而不是在清明节。

进入民国后,满洲人所谓的汉化,只是表明层次上让外人分辨不出是满洲人,如把满洲老姓改为汉姓,民族登记可能也填写汉族,那是怕被歧视。而深层次的民俗不可能完全汉化。所以,即使是在民国时期,满洲人也没有清明节祭祖和上坟的习俗。

进入新中国后,从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墓扫墓,悼念烈士。新一代满洲人上学也就形成了清明扫墓的认识。2008年国家把华夏族这个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全国人都放假,加上各媒体的宣传。特别是有了放假,满洲人才开始跟随汉民族,形成在清明节这一天纪念先人、到坟地扫墓的习俗。

二、三月节

那么满洲人是否有类似清明节的节日呢?有。

满洲人的节日叫法有自己民族特点,满族文化网也在各种节日探讨历史来源,满洲的节日习俗称呼就常按月份来叫,如五月节、八月节等。这个类似清明节的节日,叫三月节。亦称“墓祭”,是满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五日举行。

在三月节,满洲人祭祖,可以在家中,还可以在祖先的墓地。

满洲人祭祀时,需要摆供品,一般包括蒸子孙饽饽、子孙饺子,制作上供用的方子肉,或者是猪头、猪腿,连头带尾的完整鱼一条,点心、水果等。

三月节,满洲人家做酸茶、喝酸茶。所谓酸茶是满洲地区叫法,就是老北京旗人叫的豆汁。

满洲人祭祀使用的香与汉族的香不同,所以被称为鞑子香。

到来大清时候,很多要讲等级了。

如等级不同,坟头高度就不一样。等级是一品官坟头高度是18尺,二品官高度是16尺高一天天,三品官坟头12尺高四品10高,四品官的高度10尺高,五品官是8尺高,平民百姓坟头高度不能高过六尺。

满洲人除了过三月节,还有几个日子可以上坟纪念先祖,一般是在七月十五日上坟,还有就是在腊月春节前上坟,也就是年三十当天或之前,一般选单日上坟。

年三十祭祖,晚上吃福肉。如果是当年有去世的老人,年三十晚上去上坟送灯。如果不是当年去世的,可去可不去。

过去还有年三十晚上给先人烧包袱,所谓烧包袱就类似今天的快递,这习俗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就有。意思是过年了,家里过得好,也给先人汇点款,让先人在另一世界也能过好生活。用烧纸糊个大信封,写上先人的地址名讳,随着烧纸钱一起把信封烧了就是满族人烧包袱。

三、插佛陀这是我们长期合作者、满族剪纸艺术家关淑梅提供的插佛托民俗歌曲,并表示这不是舞台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民俗文化,习俗,是真实的生活。

满洲人上坟,是不会跟汉族一样烧纸,而是插佛托。

佛陀是音译,可以选择不同汉字,是这音就可以。这是书面一个词汇,老满洲旗人口语叫佛头,本意是“插柳”的意思。佛头是用柳木棍、玉米棒子的骨和剪纸扎花组合而成,类似一个有头、有身子、有脚、有衣服的假人一样。柳木棍选用大手指粗,四尺长的直溜柳树枝,去皮,上面削尖。在柳木棍的上边尖上串上两个玉米棒子的骨,老堡子里叫苞米骨子,并列串在柳木棍顶上,这就是佛头的骨架。用草纸染色做佛头的头托,头托就是用纸卷扎成的托盘,圆形的,绑在佛头的苞米骨子上,用来做扎花的花托。佛头就是一朵用纸扎的大花,花也是草纸染色后的彩色花。大花扎在花托上,再用彩色的纸把苞米骨子包起来,做成一个漂亮的佛头的头。

满洲人插佛陀来历,因为古代满洲人经常迁徙,为了给坟墓做个记号,就插根棍子,上头栓个物件。后逐渐演变为插佛陀。

插佛陀的来历还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是佛陀妈妈营救老罕王,佛陀妈妈被李总兵杀害时披头散发的样子,表示人们祭祖时不忘她舍己救汗王的恩德。玉米骨子上叠落的五色彩纸穗子象征佛陀妈妈的头发。

另有一说是,佛陀上叠落的钱状五色彩纸,意为财源,俗称“摇钱树”。

还有送灯,就送面灯,用白面蒸成灯碗,棉花捻豆油灯,不许用蜡烛代替,因为民间说用蜡烛对下辈人不好。现在一般用电池灯代替。

满洲人祭祖也有自己的礼仪和习俗。

满洲人祭祖时,带旗头的女性和披甲的战士不用磕头。

动作是右腿先曲,跪下后抬右手齐眉,称为:一叩手。

满洲祭祀男女分开,先男后女。

四、插柳枝

柳树繁殖力强,且喜欢在水边生长,古满洲人视柳为生命的象征。

满族神话中有柳星神,满语为佛托乌西哈,相当于柳宿,其形状如柳枝,是主管生育的女神。

满洲人自古代就有祭柳和用柳树祭水神的习俗。

前边说了插佛陀来源的神话是佛陀妈妈营救老罕王。实际佛陀妈妈很早就是满族祭祀的神灵。《清史稿》中记载“佛陀妈妈”全部尊称为“佛立佛多鄂谟锡妈妈”。

《满洲四礼集》中记载该神祭祀礼:“佛立佛多”汉译为“求福柳枝”,“鄂谟锡”译为众子孙。这位女神在满族家祭或野祭中都受到普遍的尊崇,甚至皇帝和皇后都要亲自祭拜。

可见插佛陀和插柳枝具有相通性,意义是一样的。

那为何旧坟和新坟要有区别呢?

作者认为对新坟主要是祈求和祝愿刚故去的亲人在另一世界生活得更好一些。故插佛陀为摇钱树的意思。而对旧坟,则是以前的先人,更多是纪念祖先和祈求祖先保佑我们生人。

满洲人有向祖先求子的习俗,就是祖先坟墓前埋两个或几个用纸剪成的连子人,表示求子、求安的意思。连子人就是希望孩子一个接一个连着来。

满族有句老话叫“幔帐一放孩子一坑,幔帐一拎孩子成群”就是说在坟前埋连子人,祈求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意思。

我想,插柳枝也是祈求祖先保佑我们生活繁荣昌盛之意。

满族家庭还有用柳木刻神偶、树柳求福祭以及小儿以榆柳为弓练习射箭、射柳等习俗。

五、其他习俗

满洲人祭祖,可以在家中,还可以在祖先的墓地。

满洲人祭祀时,需要摆供品,一般包括蒸子孙饽饽、子孙饺子,制作上供用的方子肉,或者是猪头、猪腿,连头带尾的完整鱼一条,点心、水果等。

满洲人祭祀使用的香与汉族的香不同,所以被称为鞑子香。

到来大清时候,很多要讲等级了。

如等级不同,坟头高度就不一样。等级是一品官坟头高度是18尺,二品官高度是16尺高一天天,三品官坟头12尺高四品10高,四品官的高度10尺高,五品官是8尺高,平民百姓坟头高度不能高过六尺。

清明期间,现在一些地区的满族人举办祭祖先或祭八旗英烈的

清明期间,满洲人还有放风筝、踏春、射柳等习俗。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出品。

听到人家说,我的母亲成为四邻八乡有名气的佛头,我不信。

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人信佛,奶奶也不信佛,不过她信鬼神。每当我发热头痛,她就会翻出珍藏的皇历,查看是触犯了哪路鬼神,有哪个小鬼作祟,然后折些纸钱,在深夜无人之时,悄悄出门去东南方向,或者三岔路口,一边烧纸,一边说好话,拜托鬼神离开。母亲虽然不反对奶奶做迷信,但背后总是和我说,有什么用?有病就得看医生。母亲甚至说,鬼神信则有,不信则无,疑神疑鬼,不疑就无鬼。

可是如今母亲脑梗后,左手左脚不会动,她却相信鬼神能够治愈她的病,让村里的仙婆请神仙给她针灸推拿。我问神仙怎么扎针?她说,神仙借仙婆的手,在她手脚上抚摸一遍,就是针灸推拿了。我告诉她,这是迷信,她却不听,坚持要去。

回想起来,母亲从一个不信鬼神之人,转而成为乡间佛头,最后变成现在这样深信鬼神之人,其中有三大原因:

1、念佛是谋利之道

母亲学佛时,并不信佛,当时村里有位解放前的老佛头,看到母亲聪明能干,活动能力强,在妇女中有一定的号召力,竭力劝说她学佛,当时母亲五十左右,体力下降,感觉做事开始力不从心。老佛头的一句话打动了她的心,“年纪大了,没有养老金,子女有,不如自己有,现在做生意办企业的老板越来越迷信,做佛事的生意会越来越盛。你跟着我学佛,吃香喝辣,还有钱赚,不比你卖百货差,还不用出力流汗,可以一直做到脚直眼闭。”

从此以后,母亲就把学佛当赚钱生意,每天抄佛经,背经文,跟着老佛头做佛事,认真学习所有的程式,制作各种神佛用品。这一学就是十年,老佛头逝世,母亲顺利接班,成了远近闻名的新佛头。每年的春秋季节,她还带着那些念佛老太去各大寺庙烧香拜佛,浏览大好风光。

2、佛事发挥作用

农村社会本来就流传着许多的鬼怪故事,对迷信的产生和流传有着天然的土壤,而一些疾病和意外的发生,他们宁愿相信是鬼神作祟,希冀祖宗保佑、驱鬼避邪。

现代医院看病都是依靠医疗机器,排队看医生,听了没几句话,就是一连串的检查,验血,拍片,做B超,一次小病也得上千元钱。有些大病,更是过度治疗,特别是不治之症,治到最后往往是人财两失。而念佛、做佛事不是医身,而是医心,心情轻松了,有了信心、信仰,激发人体本能的免疫力,小病不治而愈了,大病也轻松了,即使没有作用,也认命了,命该如此,也能接受。和医院相比,优势明显,一是不用离家,或者即使离开家,也在家附近,不折腾,不劳心。二是价格便宜,来的都是熟悉的念佛老太,知根知底,想要几个人来就请几个,主动权在主家手里。三是心灵安慰,那些老太都是刘姥姥那样的人物,历练人生,能说会道,热热闹闹在家里做佛事,聊天散心,几天下来,主家心上的忧郁之结就解开了,病说不定就好了,没好也得到了慰籍。

现代医学也是偶尔治愈,常常安慰,所以念佛给了人们带来良好的心态,心灵上有了底气,能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3、信仰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母亲在长期念佛、拜佛、做佛事,她的心灵默默地有了改变,从不信佛、到半信半疑,到彻底成了佛教徒。她动员我姑姑、表姐表妹们跟她学佛,动员前后三村的老太太们,不要整天呆在家里,一起去念佛拜佛,跟着她去赚钱,还有意识地培养接班人。

原先农村的老太太们无所事事,聚在一起的话题,不是张家长,就是李家短,闲话传来传去容易变样,从而产生一些矛盾纠纷。如今这些老太太们有事做了,念佛、拜佛,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婆媳矛盾少了,心态也平和了,还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念佛人,在生死面前也能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母亲说,我让神仙针灸推拿,是想恢复到能自理的状态,不能达到,说明神仙也无能,我接受。她说,我那时候不信佛是对的,那个时代不允许信佛。我现在信佛也是对的,因为信佛有很多的好处。

母亲的佛教观念是实用主义的,但不影响她信佛之心,其实去寺庙烧香拜佛的大众,又有几人不是祈福的呢?

语言文字,满族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古老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入关前,使用范围主要是东北地区,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公元1599年2月派人创制满文,因无圈点,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公元1633年,皇太极令人将老满文加以改进、完善,后人称之为新满文或加圈点满文。新满文的创制,对满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顺治入关建立全国政权后,满语使用范围逐渐扩大。部分汉人也开始精通满语,满语一跃而居“国语”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满族语言文字逐渐衰弱,满族也逐渐使用汉语。至清末,满语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东北边远的满族集聚地区。

服饰:

  具有代表性的北镇满族服装有四种:旗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一般分单、夹、棉三种。旗袍款式是:无领(后来习惯加一条假领)、窄袖(或箭袖)、左衽、二面或四面开气,便于骑马。北镇满人喜欢穿长袍外罩马褂。马褂是半截身,四开气。坎肩无袖,穿起来活动自如,还便于装饰。满族妇女也把它做为外套穿,并且绣上花边。套裤是无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人冬天穿着,可以起护腿的作用。

  北镇满族帽子种类很多, 有礼帽 、毡疙瘩 、帽头 、四喜帽、坤秋帽 等。最富有 民族特色的是扇形冠,俗称“旗头”,以金属丝做架,形如扇,包以青色的绒、缎,上面缀以鲜花、头钗等饰物。

  北镇满族 男人春夏秋穿夹鞋(单鞋)。冬天穿“趟土牛”,即皮靰鞡。女人不裹脚,为“天足”,日常所穿单、棉鞋形似男人夹鞋。年节喜庆之日多穿高跟木底鞋,鞋跟位于鞋底中央,高约三、五寸,形似马蹄,又叫“寸子鞋”。 老年妇女喜欢穿无靿厚毡鞋,俗称毡疙瘩。男女袜相同,先用数层白布纳底,再用白布做袜靿 ,不分左右。

饮食:

  北镇满族在饮食上的特点是“粘”、“凉”、“酸”。

  满人喜欢种植粘作物, 用粘作物制作的伙食以面食为主,加工成饽饽、粘糕之类。满人喜欢净水饭,就是将煮熟的高粮米、小米在凉水中过一下,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用笊篱捞出,味道清凉可口。酸菜是北镇满族冬季的主要菜肴。 因冬春季吃不到新鲜蔬菜,故把白菜腌成酸菜,随吃随取,可吃半年。

  北镇的满族喜食猪肉,尤其喜欢吃白煮肉,即将清水煮熟的肉切成片,蘸酱油吃,也叫吃“白肉”。 他们也食用牛羊肉,尤其喜食火锅涮羊肉。

  北镇满族人喜喝烧酒,把烧酒戏称为“里皮袄”,是因饮酒生暖有益之故;吸烟也非常普遍 。

家居:

  满族的 房屋一般是座北朝南,多为三间,也有四五间的,有门在东侧向南开的“口袋房”,或称“筒子房”,也有在中间开门的称“钱褡子房”或“对面屋”。进门为 厨房,里侧是卧室。卧室内修筑有南、西、北三面构成的火炕,称“蔓子炕”。满族以西为尊,南为大,西炕靠山墙置祖宗板,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正房南北开窗,上下两扇,上扇可开启,以供通风。窗户纸糊在外,纸用油浸过,以防风雨。窗棂结构花样繁多,很是美观,大户人家还有厢房和仓房。

婚嫁:

  北镇 满人的婚嫁有两大忌:一是不与汉人通婚,二是同姓不通婚 。从订婚到完婚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婚姻仪式更为丰富多彩。

  满人结婚年龄,一般是男18—20岁,女17—21岁。婚事由父母包办,经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后订婚,先交换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合婚,若一切妥当便商定婚事。婚前先过“小礼”,又称串门、认亲家。以后过“大礼”,即送彩礼,定婚期。 结婚之日,新娘梳大翻车发式,头顶红盖头,由兄长抱上喜车(轿)并护送。 新娘进房后,新郎掀下红盖头。新娘踩高粱袋上炕,坐在放有斧子的被褥上,叫“坐福”。 在新房里夫妇换饮交杯酒,吃黄米饭。新娘吃饭前,用筷子将菜翻一翻,同时请福寿双全的老人捧饭、肉各一碗,在得胜杆前祝诵吉语,掷饭肉于房顶,这是满族独有之礼。 临睡前新人吃长寿面和子孙饽饽。三天后 ,新郎、新娘带礼品回娘家,一般住双日 。

丧葬:

  火葬是满族传统的旧俗,在十七世纪初年“死则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建州见闻录》)。清初仍沿袭火葬风俗。 乾隆年间 ,北镇的满族渐弃火葬改土葬。满族人的棺材盖凸起,这不同于汉族,因此又称为“满材”。院里挂幡。出殡前,家人哭到庙上烧纸,为报庙。发丧时丧主在前打灵幡,死者儿女持铭旌随后。满人戴孝不分男女皆穿白孝衣,头戴白包头圈, 男腰扎白孝带,女脚穿白孝鞋。 大孝为一百天。

祭祀活动

  北镇满族的祭祀活动种类、方式十分繁杂。大祭是北镇满族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富贵之家一年一次,贫穷人家三五年难得一次。大祭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连祭三天 。第一天祭祖时,先清扫布置祖宗板,在祖先位前摆好供品,全族老小跪在祖宗神位前。同时供一口全黑的公猪 ,祭祀完毕,撤下供肉,家族人分吃供肉。有的家族供影像,在祭日将先人画像请下,族人拜祭先人 。第二天,祭天时,在大门里供得胜杆(木杆),满语称索摩,故又称索摩杆, 索伦杆 ,译为神杆, 神杆长13尺 ,杆首安锡斗。在祭祀前,将得胜杆放倒洗净, 祭祀开始, 全族老小跪于供案前,“领牲”把猪血涂在得胜杆顶端,并套上猪锁龙骨,把猪五脏放在锡斗里,立起得胜杆。将肉与米混合煮熟,摆在供桌上,族人再次跪拜,随后分享大肉,族外过客也可同吃,客人走时无须道谢。所有肉必在三日内吃完,否则剩肉倒掉。 第三天祭佛头妈妈,又称奶妈。 祭佛头妈妈一为报恩(佛头妈妈对满族先人有养育之恩);二为求子孙兴旺,人口平安。佛头妈妈只是个布口袋,内装五色线。祭祀之后,将佛头妈妈放回原处 。日常生活中,家里有人出门或作战去,要供护身佛。 遇有喜庆之日,或因事因病许愿都要举行祭祀。

  满族的祭祀活动带有迷信色彩,想依靠神、祖的恩赐摆脱苦难,得到幸福。

游艺活动

  嘎拉哈是民间流传极广的一种满族游戏活动。嘎拉哈为满语,是兽类后腿足蹠骨。人们多把猪、羊的骨脱脂后,涂上一层红色作为玩具。玩法多样 。

  跑马城 又称抢机灵。参加游戏的人排成两行横排,双方相距十几步,各自手拉手结成人墙,一方叫阵,一方应战。被叫的人猛跑过去,冲撞对方的人墙,若撞不开,便参加对方的行列,若撞开了便领回一人。这样一直叫到最后一人,将对方的人全部掳过来就为胜利。

  另外老鹞子捉小鸡 、翻绳也都是满族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

  满族的游艺具有北方民族那样粗犷、质朴的特色。其内容多与满族祖先征战狩猎有关,这些游艺有的流传至今,并为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

在**《古董局中局》中,许和平之所以要将明堂佛头送走,是因为不希望明堂佛头落入老朝奉的手里,也不希望日本人知道真正的明堂佛头就在假佛头里面藏匿着,这也是许和平藏了一辈子的秘密,哪怕是被枪毙的时候也没有说。

无处容身的名堂佛头

《古董局中局》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当时的许和平是属于古董界五脉之一的后人,也是徐和平发现了武则天时期留下来的明堂佛头。其实,发现了明堂佛头,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只是当时全国上下都处于内乱时期,文物若是被心怀不轨的人拿到了,恐怕最终也是被售卖、毁坏或者拿去送给日本军官,这不是许和平想看到的,所以如何处置明堂佛头,对许和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许和平的无奈布局

当时很想要拿到明堂佛头的人,不仅仅有一名日本军官,还有来自老朝奉的药慎行,药慎行本身不是真正爱护文物的人,如果说明堂佛头真的被药慎行拿到手了的话,那么最终遭难的就是明堂佛头。

为了不让日本人拿到真的明堂佛头,也让药慎行彻底死了这条心,所以许和平决定造假,他将明堂佛头外面镀了一层膜,让名堂佛头看起来跟假的一样,殊不知真正的明堂佛头就在假的外壳之内,并且被许和平送给了日本军官。

悲惨的结局

由于许和平最终还是将明堂佛头送给了日本军官,所以许和平也成为了人人喊打的汉奸,最终还被枪毙了,许和平的儿子许一城也因此不能抬头做人,就连许和平的孙子许愿也被迫成为了“弃子”,不过好在许愿成功揭开了谜题,找回了真正的“明堂佛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