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头条

姜昆的小品中,有哪些精彩的话语?

礼物大全

2024-09-11

姜昆的小品中,有哪些精彩的话语?导读:姜昆在在相声《错走了这一步》中有一句精彩的话语是“妈妈只生一个好”,整个相声都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的,那个时候,国家是要求计划生育的,姜昆和自己的搭档,通过比较搞笑的语言,还有就是相关的场景,为全国人民宣传了,要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鼓励大家,

姜昆在在相声《错走了这一步》中有一句精彩的话语是“妈妈只生一个好”,整个相声都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的,那个时候,国家是要求计划生育的,姜昆和自己的搭档,通过比较搞笑的语言,还有就是相关的场景,为全国人民宣传了,要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鼓励大家,要遵循计划生育,最好家庭中,只生一个孩子,不然就会面临着比较窘迫的现象,因为孩子多了,就会影响自己的经济条件,还要有专门的人照看孩子,那个时候,是促进孩子更好的生长和发育,促进优生优育的现象出现。

姜昆用比较幽默和风趣的语言,让观众朋友们更加喜爱他的演出,也更加让观众们了解当下的政策,起到了更好的宣传作用,所以说姜昆是一个比较优秀的艺术家。

姜昆从1983年,一直到1989年,连续多年上了央视春晚,多年以来,他以自己独特的演出,还有精湛的语言,带给观众们更多的欢声笑语,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里面,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姜昆,并且非常的崇拜他,姜昆的主要相声作品有《猜谜语》 、《醉酒》 、《传谣》 、《送春联》 、《如此照相》 、《捕风捉影》 、《老戏台》 、《乐在其中》 等作品。

姜昆是一个比较尊重传统文化的人,也是一个比较善于钻研和学习的人,在相声表演的道路上面,姜昆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而是一直努力的将传统文化和现在文化相结合,让观众们朋友们更加直白的明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含义,其实姜昆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比较和善的人,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曾经获得过“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

最后希望姜昆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也希望他能够继续给我们带来更优秀的作品。

你说的是相声《着急

在线看: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word=%CF%E0%C9%F9+%D7%C5%BC%B1

下载: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7%9B%B8%E5%A3%B0%20%E7%9D%80%E6%80%A5&id=3

文本:

甲:听说像您这样的演员,认识人很多呀。

乙:哎,反正是不少吧!

甲:不少?

乙:哎。

甲:我估计有一个人,您大概不太熟悉。

乙:什么人?

甲:老急。

乙:老急?

甲:就住我们家旁边儿。这个姓纪,因为好着急,大家都叫他“老急”。

乙:他跟谁着急呀?

甲:跟谁都急,一天到晚没有不着急的时候,从睁开眼开始。

乙:那……早晨起来跟谁着急呢?

甲:坐在床边儿跟闹钟着急。

乙:嗬。

甲:瞪着它——“唐师傅,您看见没有?昨儿新买的。定好了七点半,今天七点四十五了,一点动静没有。”

乙:嘿。

甲:“您说我买了个哑巴。你说是我叫他呀,是他叫我呀?对吧?”

乙:它这闹钟啊,早几分钟、晚几分钟也是保不齐的。

甲:你说这话我就不愿意听。

乙:怎么啦?

甲:早几分钟保不齐?这要定时炸弹呢?你上好了弦,它早几分钟,把自己炸这儿啦?乙:它……这闹钟能跟定时炸弹比吗?

甲:都差不多!都是上弦,到时候响,一个响大点儿,一个响小点儿呗。

乙:好啦。已经这样了,你就别运气啦。

甲:都说我好着急,它这事儿!它招得人家着急,对不对?你要说我不上班,我盯着它一天,看它响不响?

乙:行啦!行啦,快出门儿上班去吧。

甲:你别提出门儿上班儿。

乙:怎么啦?

甲:我们家这门儿出得去吗?我得翻山越岭过大疙瘩。

乙:你住哪儿啊?

甲:我住院儿里头啊。

乙:那怎么出不去门儿啊?

甲:你看看我们家门口,你看看:小四儿他们家煤堆,小五他们家白菜堆,全放你眼么前儿。我要想出门儿的话,我先上白菜山,后上煤山,从三十辆自行车当中,我得钻出去。你还不能给人家碰倒啦。碰倒了,“噌嘣”窜出六十多位来跟你干呢!你挪走二十块砖头,弄两块跳板,你才能蹦当街上来。

乙:哎,出来不就好啦?

甲:好什么?我还得回去?

乙:回去干吗呀?

甲:我拿气筒子去,气门心儿让人给拔啦!

乙:嘿!瞧这么些事儿。

甲:你说,都说我爱着急,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啊?

乙:好啦!出门儿上了路就不着急啦。

甲:谁说的?上路我还得着急呢?

乙:那着什么急呀?

甲:上路?我跟那个开汽车的着急:他跟你抢道,你说你咽得这口气吗?

乙:你不会躲着点儿走啊?

甲:我躲他,谁躲我呀?你说他多快呀?一踩油门儿,“噌”就出去啦。我这儿倒好几圈儿才这么一咕截儿!气得我跟他喊,“你着什么急呀?”

乙:你着什么急呀?

甲:废话,我上班去。

乙:人家也上班儿。

甲:你上班儿,你多快呀?

乙:他快是快点儿,人家路还远呢。

甲:路远你早点儿起啊。

乙:那……你怎么不早点起呀?

甲:我起得来吗?我那闹钟响吗?

乙:行行,行啦!你呀就别提它啦。到了单位,就不着急啦。

甲:到了单位呀,我还跟记考勤的着急。

乙:怎么呢?

甲:刚迟到五分钟给我画一道儿,啊?你也不打听打听,我这一道上多少红绿灯?是个红灯你就得停那儿。你想快点儿?警察拦你,汽车挤你。到这儿给我画一道儿。那一道儿咱们厂子里规定好了,刨工资的百分之零点儿二五,我一个月挣一百七十四……算了,你给我记一道儿、记一道儿吧。

乙:怎么同意记啦?

甲:再说会儿,半个钟头了。

乙:等一会儿,你进了门儿,喘喘气儿,喝口开水就不着急了。

甲:我还得着急。

乙:那着什么急呀?

甲:着什么急?我们单位有开水喝吗?有开水喝吗?单位抠儿,打农村顾俩锅炉工,打这儿烧开水,一月给人七十块钱,这七十块钱烧得开水吗?你看我们锅炉那水呀?半开不开,阴阳水儿,茶都沏不开,茶叶都得浮头儿漂着,你看这水:一喝,满嘴大黑牙。扑,弄得你哪儿都是。

乙:你往哪儿吐啊?

甲:往哪吐?这水怎么喝呀?你说我着急哟。

乙:我告诉你呀,开始工作你就不着急啦!

甲:那是你们单位——文工团,唱歌跳舞不着急。我们那单位,多忙啊?忙得你连上厕所的工夫都没有。你说喝这么多阴阳水儿,肚子里叽里咕噜乱叫唤,你又忙成这样,你说让人怎么办?

乙:你该上还得上。

甲:上?上一个钟头多让人着急呀?

乙:干吗上那么的长时间呢?

甲:你还老刨根儿问底儿,现在这东西什么质量啊?你进去半个多钟头弄不上拉锁,你敢出来吗?那玩儿!

乙:嗬!怎么这些事全都让你给碰上了?

甲:好容易说休息一会儿吧?我们那个单位还轰你出来做工间操。你说多让人着急?

乙:做工间操啊,就不用着急啦。

甲:谁不着急?

乙:告诉你呀!它工间操有节奏啊?

甲:我们单位的工间操能有节奏吗?

乙:怎么没有啊?

甲:我们单位穷得买个破录音机,一会儿转儿快,一会转儿慢。慢起来跟摸鱼似的,啊?一快起来,嗒嘀个嗒嘀个嗒……你说急死人这玩艺儿。

乙:好了,好了,到了中午歇歇晌就不急了。

甲:我还得跟那大师傅着急哪。

乙:大师傅怎么招你啦?

甲:大师傅?他有亲有厚:你排队,前边那个,一勺这么一大碗,我这两勺够不着一盆儿底儿。啊?也搭着我这盆大点儿。

乙:什么盆儿啊?

甲:洗脸盆儿。

乙:嗐!你不会用饭盆儿啊?

甲:我预备得起吗?

乙:怎么?

甲:就我们公共食堂这顿乱抄劲儿,你搁一新盆儿转眼就没,急死你呀!

乙:得了,吃完饭就踏实了。

甲:不行!你好好的上着上着班儿,他老组织你学习,多让人着急呀?

乙:哎,我告诉你呀,这学习你可应该重视。

甲:是啊,人家学习呀,开会呀,都响应上级号召,那么短。你说我们这单位,做报告都多长啊?哎哟,那个长哟,国际的、国内的、党内的、党外的、今年的、去年的、这月的、下月的,好容易这人说完了,旁边那个站起来了,“同志们,我再补充两句。”人说那么全?你补充什么呀?你说急人不急人?

乙:现在呀,有的会是长了一些。

甲:都说我爱着急,它不是着急的事儿吗?

乙:下了班儿就好啦。

甲:下班儿?下班儿我干吗去呀?我着急忙慌,不得回家做饭去呀?

乙:那你就做去吧?

甲:双职工,菜呢?

乙:你买去呀!

甲:我不够跟那个小商小贩着急的!

乙:怎么呢?

甲:自由市场那卖菜的,为了五分钱,他跟你穷对付,你瞧那贫劲儿:“嘿,师傅,师傅,就五分钱,五分钱您就给了吧!您要省您从大处省、省个十顷带八顷;要算您从大头算,算个十万带八万,要算您别跟我算,我穷的都快要了饭,成天在这儿卖葱蒜,一身泥来一身汗,刮风下雨也得干,要不然我就甭吃饭,少给五分我不干,你看合算不合算。来吧,掏钱,掏钱,五分!”你说他贫不贫?这个!我跟他耗着,我耗俩钟头,我就不给他这五分,我跟你说。

乙:我说,说了半天你是真着急呀?还是假着急呀?

甲:我这……

乙:为了五分钱你跟他对付什么呀?

甲:我不能助长他那个……坏风气,对不对?我帮助他建设社会主义他的文明,我跟您说吧。

乙:我看呢,你到国营商店买去吧。

甲:国营商店更让人着急呀?

乙:怎么?

甲:你排多长队,他不在乎。慢慢腾腾老那样。对不对?找钱一张张数,你抓一把给我不得了吗?

乙:嗐。国营商店那钱能随便抓给你吗?

甲:咱就说这事儿嘛。

乙:你呀,回家得啦。

甲:我回家?你别提回家。一回家我这脑袋就大了。

乙:我知道了——上煤堆,爬白菜山。

甲:那都没了。

乙:怎么?

甲:改爬窗户啦。

乙:爬窗户?

甲:小二他们家那小厨房又盖好了,正在我们家门口。我们单位没房啊,住人房东的房,人家盖我们还不敢说什么。这回好,进门我先爬窗户。你说那窗户弄那么老高,我能爬进去吗,那玩儿?

乙:哎,总算到家了。休息休息,看看电视。

甲:你别提看电视。

乙:怎么呢?

甲:一提看电视我就着急。

乙:看电视着什么急呀?

甲:现在那个电视连续剧一演,演一百八十多集呀!他不一块儿给你演,一天一集,他抻着你,打头一集就开始搞对象,搞四十多集还没搞上,有这功夫我自个儿搞去行不行啊?这个!

乙:你呀,你看看球赛。

甲:你这个球赛,中国队他干踢老不进去,你不着急呀?

乙:那么你就看看歌舞。

甲:看歌舞?

乙:哎。

甲:我更着急啦!现在唱歌的诸位,好家伙,干拉长声不下来,跟火车笛儿似的,一张嘴:稀拉卡巴……我就不鼓掌!我憋死你。

乙:什么呀?要不你就把电视关掉。

甲:你说把电机关掉,没事儿干?一天无所事事,你说多让人着急呀?

乙:那你不会帮助做做家务,照顾照顾孩子啊?

甲:你别提这个孩子……你别提孩子。

乙:怎么啦?

甲:为了孩子我着了一辈子急了,你知道吗?

乙:至于吗?

甲:至于吗?打怀上这个孩子,我们两口子就着急。

乙: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你着的什么急呀?

甲:人家那孩子十个月,我们那孩子怀了八个月,他想出来,要早产。你说多让人着急呀?啊?

乙:这孩子,他也是怕你着急呀。

甲:没听说过。

乙:那就赶紧吃保胎药啊。

甲:一吃药吃多啦。十一个半月一点动静没有。

乙:哎呀,这回呀,这孩子是不着急啦。

甲:我这急大了,你赶紧出来呀你?对不对呀?好容易生出来了,这孩子不会哭,你说让人着急不着急?

乙:哎哟,那是不会呼吸。不会哭,那没气儿啊。

甲:我也知道这道理呀,赶紧让他哭。等会哭了,一宿一宿不再停的。

乙:哎呀,带孩子也是个麻烦事儿。

甲:大一点儿了,他不会说话。

乙:哟?别是哑巴呀?

甲:让人着急。等会说话了,学会了,“爸爸,妈妈”!

乙:挺好啊。

甲:第三句又学会了,“去你妈的!”你说这是什么孩子啊?这是?

乙:你说你这孩子学什么不好?非得学这句呀?

甲:谁教给孩子这个,你说?

乙:真是的。

甲:再大一点儿,

乙:怎么样?

甲:我们这孩子该上托儿所了。

乙:现在呀,入托儿所不太容易。

甲:着急啦。我们家呀,旁边儿就有一托儿所。

乙:那好啊。

甲:他不让我进去,说我不属这片儿的。我赶紧的好说歹说,托儿所说:“这么着,你回工厂开介绍信,介绍你们孩子为什么上我们托儿所。我到了工厂,工厂说你回托儿所开介绍信,让托儿所开介绍信到我们工厂来,再给托儿所开介绍信,工厂说你托儿所不给开介绍信,我们工厂不给开,托儿所说……”

乙:哎哎!你这说绕口令呢?

甲:等把介绍信开好了,我们那孩子六岁半了。

乙:该上学了。

甲:上学才着急呢!生日差八天,学校不让进。我得反复解释。“哎,同志,我们那孩子药吃多了,要不然八月份就出来了。”

乙:哎!你跟人说这个管什么用啊?

甲:好容易对付上了学,我这急就是一连串儿的。

乙:可不是嘛。

甲:一年级——天天接送。

乙:着急。

甲:二年级——上课不听讲。

乙:着急。

甲:三年级——学会玩东西了。

乙:着急。

甲:四年级——逃学看**。

乙:着急。

甲:五年级——课外活动太多。

乙:着急。

甲:到了六年级又面临着考试。

乙:考中学更着急啦。

甲:哎哟,这孩子他功课难,他天天问我来。

乙:那你不会帮助帮助他。

甲:我要会我就不着急啦。你说小学六年级,你弄那么难的功课干吗?问:说一大水池子,大水池子要灌水。要是开灌水管儿的话,十五个小时给弄满了;要开那个排水管的话呀,二十四个小时排完。问俩管子一起开,几小时灌满?你这不吃饱了撑的吗?

乙:怎么啦?

甲:国家水那么紧张,你灌水放那排水管子干什么呀?

乙:那不是算术题嘛。

甲:跟头把式的上了初中。

乙:哎,总算没白着急。

甲:咱们想说得了,松口气吧!我们这孩子什么没学会呢,刚上初一学会搞对象,弄一女朋友回来!你说多让人着急呀?

乙:哎呀,这孩子也是随你呀。

甲:那我跟孩子他妈搞对象,是他这么早吗?啊?我们上初三以后我们互相写的条儿,然后呢,我们……

乙:没问你这个。

甲: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啊?

乙:这孩子早恋,你怎么办?

甲:怎么办?也不能打呀!赶紧就劝吧。咱们是掰着手指头讲、磨碎了嘴皮子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申明大义、摆明利害。

乙:那孩子通了就好啦。

甲:好什么呀?人家女方家长又找来了。

乙:怎么出事儿啦?

甲:出大事儿啦。堵着门口跟我嚷嚷:“你们怎么教育的孩子啊?年纪轻轻的教我们姑娘搞对象!一天一天地泡在我们家里头,把我们冰箱里的东西都给吃了。我们给孩子她姥姥预备了点棒子面儿,你们那孩子出主意,全给熬粥喝了。”你说我们家缺这玩儿吗?

乙:那孩子不也图个新鲜吗?

甲:图新鲜,我着多大急呀?以后,你说考不上大学着急,找不着工作着急,找着了工作不称心我又着急。好容易都安定了,岁数也到了,这孩子又搞不上对象啦!啊?你说有对象着急,没对象我也着急?你小子当初学那本事哪儿去啦?有本事接茬儿糊弄人棒子面粥喝去呀!

乙:什么呀?你呀,就别提人家这段儿啦。

甲:哎哟,以后好容易对付搞了个对象啊,又为这住房着急、又为结婚办事儿着急、为婆媳之间不合着急、为小两口打架着急,不提我不着急,一提就一脑门子官司。

乙:得了,眼不见心不烦。你呀,躺下睡觉就没事儿啦。

甲:也是,该着的急我都着了,我早早的睡觉,刚想睡觉,就我们街坊二大妈这一嗓子,把我没给急疯过去。

乙:二大妈说什么啦?

甲:“告诉你们,过两天副食品要涨价啦!”你说急人不急人哪?

乙:老太太就爱传这个。

甲:哎哟!急得我,第二天早晨赶紧到单位请假,到银行取钱,那个平板车、三轮车、小推车我一趟一趟往家拉呀。

乙:你拉什么呀?

甲:油盐酱醋啊。

乙:拉一趟不就完了吗?

甲:那才哪儿到哪儿啊?你知那醋我打了多少啊?

乙:多少?

甲:一洗澡盆。

乙:哎!

甲:那酱油。

乙:多少?

甲:两水缸。

乙:哎哟!

甲:豆油。

乙:多少?

甲:十五桶。

乙:好嘛。

甲:味精。

乙:多少?

甲:两抽屉。

乙:嗬。

甲:五香面儿。

乙:多少?

甲:一大衣柜。

乙:嗬!

甲:黄酱,

乙:多少?

甲:一被窝。

乙:哎?你怎么都弄到那里去啦?

甲:酱坛子打了,全折床上啦。你说多恶心哪?

乙:你听着这份儿乱。你要开油盐店哪?

甲:油盐店没开,小卖部让我给买光啦。

乙:他给包圆儿啦。

甲:指望着买了这么多东西,这回不着急了吧?

乙:是啊?

甲:等了一个半月,这涨价一点儿动静没有。

乙:嗬。

甲:你说多让人着急。急得我天天上物价局打听去,“嘿,同志,什么时候涨价呀?”人家还气我哪,“你别散布这个呀,你怎么老散布涨价?你再散布把你逮起来!”我说,“不是我散布,是二大妈说的。”

乙:哎哟!你别再把二大妈给招出来呀?

甲:你说嘿,买这么多东西在我们家搁着,不涨价,光长毛!你说这……我得吃到什么岁数去?

乙:这急呀,全是你自己找出来的。

甲:我都买来了,小卖部没了,人家街坊还着急哪。日久天长到我这儿占便宜来,“嘿嘿,纪师傅,我们家里吃饺子,您来碗儿醋怎么样?”“哎,小纪,今儿大爷弄点儿凉粉儿,来两瓶酱油。”你说他弄凉粉儿,他弄两瓶酱油?你说当施舍棚啦?我有这么大资本吗?

乙:你赶紧想办法吧?

甲:我说不行,我要先下手为强吧!反正小卖部已经关张啦,我开张。第二天转天我卖,我得把它卖光了。我呀,什么价儿买的,什么价儿卖,这样呢,好在赔不了多少。

乙:哎,这主意挺好。

甲:第二天早上,主意打定了,刚要卖呢,就听二大妈一嗓子,没把我给急晕过去!

乙:她又说什么?

甲:“好消息!由于季节不同,告诉你们:听说这副食品价格呀!”

乙:怎么样?

甲:“下调百分之三十。”

乙:嗐!

在娱乐圈中,有不少老戏骨、歌唱家、话剧演员、舞蹈家等也是有着“国家一级演员”的称号,他们在艺术领域上做出一定贡献,被国家给予肯定,还享受着国家的特殊津贴,殷秀梅就是其中一位,她是我国著名歌唱家,还有“德艺双馨艺术家”、“美声皇后”的美称。

成为唱歌演员

殷秀梅1956出生在黑龙江省的鹤岗市,父亲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干部。殷秀梅身上有东北姑娘特有的爽朗,从小就又唱又跳,还有一副大嗓门。父母觉得她很有艺术方面的天赋,就将14岁的殷秀梅送到鹤岗当地的艺术团中当演员,学习唱歌,还学会了跳芭蕾舞。

经过几年的学习,殷秀梅在唱歌方面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黑龙江省歌舞团在招收演员的时候发现她唱法纯熟,在同年龄段的孩子里非常出众。于是就把她调进团里,直接成为一名歌唱演员,负责独唱。

凭借自己独特的嗓音和扎实的功底,殷秀梅很快就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广州举办了一场广交会,20岁的殷秀梅跟团演出。她在台上那嘹亮甜美的嗓音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广播艺术团的领导想挖她进团,偏偏中央乐团的领导也看中了她的歌唱才华,也想要她。两个大单位抢着要她,可是殷秀梅只有一个。最后还是在中国广播艺术团里工作的姜昆捷足先登成功将殷秀梅“挖”过去。

“对不起”姜昆,打朱时茂

殷秀梅调动中国广播艺术团的手续就是由姜昆办理的。说起这段往事,殷秀梅曾自曝对不起姜昆,因为当时殷秀梅固执的想多在家乡呆一段时间,

因此差点让姜昆耽误了他的婚期,也正是由于姜昆的坚持,她才能准时到团里报道。此次事件后,殷秀梅也向姜昆道歉,两人也算“不打不相识”成为了好朋友。"打人"则是殷秀梅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进入中国广播艺术团之后,殷秀梅有了和更多知名演员和歌手合作的机会,其中就包括知名演员朱时茂。

两个人性格都十分爽朗,很快就成为了知己好友,殷秀梅情绪激动时喜欢和对方打打闹闹,当时朱时茂的脸上总是带着伤,几乎都是殷秀梅的杰作,但两人从未介意过这件事情,"打人"更像是两个人沟通交流的渠道。

殷秀梅的个性很直爽

殷秀梅23岁时,为电视剧演唱主题曲《青春啊青春》被众多业内人士和观众认识,她端庄大气的形象和婉转悠扬的嗓音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唱事业开始蒸蒸日上,但她却在此时选择去中央音乐学院深造,修炼内功。

毕业后,殷秀梅凭着扎实的专业能力在青歌赛上夺奖,她演唱的《党啊,亲爱的妈妈》更是获得了金唱片奖,此后一首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让殷秀梅红遍全国。

生长在东北的殷秀梅个性十分爽直,说话更是不多加考虑,直肠子的性格,许多同时期的其他演员们都见识过她这直不楞登的性格。她对朋友们说话跟唱歌似的,扯开嗓子就噼里啪啦的来了,不论好坏,有一说一,眼里揉不进沙子,就连陈佩斯都“畏惧”她三分,不敢轻易得罪,一得罪可不得了直接让你下不来台。

殷秀梅的感情经历

殷秀梅年轻时长相甜美可爱,气质和身材也很完美,很多人都在追求她,但婚姻是却是一波三折。在朋友的介绍下,殷秀梅遇到了程志,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外加殷秀梅略上年纪,所以很快选择了闪婚。冲动的决定在婚礼当天,殷秀梅就在脑海闪现出离婚的念头,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曾在《艺术人生》节目中,殷秀梅说:“我结婚当天就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婚。”还说道:“已经没有选择了,因为马上就要举行婚礼了,你也不可能当时再去取消。”有了结婚当天就后悔的想法,难免会给婚后的日子带来压力,果不其然,这段婚姻两人过得并不美好,最终两人选择了和平离婚。

这一次,他的真爱可以说是名门贵族,他是中国一家知名跨国公司的代表,他的名字叫菲利普。64岁的殷秀梅和法国贵族丈夫菲利普已经携手22年了,仍然活跃在屏幕前,奉献自己的一生。

甲(唱)太阳,太阳是一把金梭,月亮,月亮是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 织出最美的生活。 啦

乙 唱得真不错。

甲 知道是什么歌儿吗?

乙 知道,《金锁和银锁》。

甲 锁?

乙 啊,你不是唱了吗?太阳是一把金锁,月亮是一把银锁,交给你一把,也交给我一把,你来那金的,我来那银的,你也不吃亏,我也挺快活。我也别太乐,你也别哆嗦。

甲 您这儿说什么呐?

乙 你好容易弄两把锁,我要一个怕你不高兴。

甲 您这儿分锁呢?

乙 不是吗?

甲 这歌名字叫《金梭和银梭》。歌词把太阳和月亮,就是日月光阴,比成织布的梭,给你一个,给我一个,用它来编织美好的生活。

乙 噢,织布的梭。

甲 对。

乙 那锁就不给了?

甲 嗐,有锁什么事呀?

乙 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过去有一句话,叫“日月如穿梭”。

甲 对,日月如穿梭,光阴快似箭。

乙 形容时间过得快。

甲 拿您来说吧,今年有五十了吧?

乙 快六十了。

甲 您瞧瞧一晃儿这么大了。

乙 一晃儿?

甲 这“晃”也是形容时间的词儿。刚生出来这么一点儿,一晃儿十岁,又一晃儿三十,再一晃儿五十,您再这么晃几下

乙 怎么样?

甲 您就没了

乙 敢情我一辈子净晃晃了。

甲 这个晃,跟刚才讲的箭是同一个意思。

乙 形容日月、光阴。

甲 让您自己说,时间快不快?

乙 太快了。

甲 可我们一些小伙伴不珍惜时间,嫌时间用不了。

乙 还有嫌时间多的?

甲 我们单位有个小王,老嫌时间过的慢。你看他那劲头,一天到晚两眼老跟挣不开似的,磨磨蹭蹭耗时间。平常不说话,一碰见人准是这句话:“怎么还不下班呀?”

乙 老盼下班啊?

甲 脾气倒是不错,冲谁都笑:“李师傅您在这儿呐”?

乙 你最近忙什么呢?

甲 “嘻嘻,不知道。”

乙 听说不是在给你们补基础课呐吗?

甲 “嘻——不知道。”

乙 你哪门课需要补一补?

甲 “嘻——不知道。”

乙 你不感觉你的文化知识不足吗?

甲 “嘻——不知道。”

乙 你每月挣多少钱?

甲 “四十二元”

乙 这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啊?

甲 您说,要这样发展下去,人生还有意思吗?

乙 没有理想,再不珍惜时间,活着就没劲了。

甲 我算了一下,人生在世为社会作贡献的时间太少了。

乙 是吗?

甲 拿您来说吧,往少说再活十五年,七十五岁怎么样?

乙 人生七十古来稀,不错了。

甲 每天睡觉八个小时,三八二十四,生命的三分之一全睡觉了。

乙 这就剩五十年了。

甲 学龄前是七年。

乙 剩四十三年了。

甲 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

乙 这又刨去十六年,剩二十七年了。

甲 这二十七年不能全是工作、学习呀!

乙 还干什么呀?

甲 谈恋爱,溜马路,做饭炒菜做家务,买瓶酱油打瓶醋,有了孩子洗尿布。

乙 这都是男同志的光荣任务了,零零碎碎加在一起也得十年,剩十七年了。

甲 玩玩棋,看看球,没事来盘“争上游”。这又得占六七年。

乙 还剩十年。

甲 躺在炕上想睡觉,伸手拿起一张报。

乙 学习学习?

甲 不,看看哪个场子卖球票。

乙 还是玩儿呀。

甲 又看**又看球,一天至少两钟头。

乙 又得几年。

甲 还剩几年了?

乙 剩两年了。

甲 剩两年想起好好干了。上了班,好好干,不调皮,不捣蛋。好容易加了一天班,临走又偷一车砖。

乙 剩两年了还捅一个“漏子”。

甲 法院开庭一审判,劳动改造两年半。

乙 别算了,这一辈子还该人家半年哪。

甲 当然咱们的算法有点夸张,可不珍惜时间,再不走正路,那就会成为社会的废品。

乙 时间这笔帐,应该好好算算。

甲 所以我希望你这样的老同志,多给我们讲讲珍惜光阴、爱惜青春的道理。

乙 我们太有责任了。

甲 您的古语知道的多吗?

乙 知道一些。

甲 有一句老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乙 知道,这是说光阴无价。

甲 大诗人苏轼有句成语:“一刻千金”。

乙 对,一刻钟一千两金子。

甲 在珍惜时间方面,每行每业对时间都有形象的认识。

乙 你给说说。

甲 军事家讲过:时间就是胜利。

乙 对。医学家呐?

甲 医学家说,时间就是生命。

乙 教育家呐?

甲 时间就是知识。

乙 不错。工人?

甲 对工人来讲,时间就是财富。

乙 农民?

甲 对农民来讲,时间就是粮食。

乙 要是对我呐?

甲 对您来说,时间就是月份牌。

乙 怎么是月份牌?

甲 撕一张,少一张,撕不了几本喽!

乙 谁都撕一张,少一张。

甲 时间对谁都是一样的。

乙 非常公平的。

甲 可有人要多得点时间。

乙 从哪儿来?

甲 得去挤。

乙 对,像雷锋讲的要有钉子精神。

甲 鲁迅先生讲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

乙 对,即使是五分钟、十分钟,都应该珍惜。

甲 我们那位小王不这么认为。你问他:给你五分钟,你能干什么?

乙 他怎么说?

甲 “五分钟能干什么?五分钟能抽一跟烟。”

乙 那十分钟呐?

甲 “十分钟能抽两跟烟。”

乙 时间越多越费烟。你不能珍惜这点时间学习学习吗?

甲 “您别逗了,我们还学习哪,我们基础不好。”

乙 怎么不好?

甲 “我们出生在困难时期,学习在动乱时期,成长在调整时期。出国没我们事儿,上大学没我们份儿,我也不生气儿,抽烟来解闷儿,给您一根整的,我抽这支烟屁儿。”

乙 他一套一套的。

甲 您看见没有,怨天尤人,胸无大志,可他没想到,时间就在他抽烟的时候,从他身边一分钟、一分钟 地溜走。

乙 一分钟应该珍惜。

甲 革命老人徐特立,就是珍惜平常的五分钟、十分钟,学了数学、心理学、伦理学,成为了知识渊博的 教育家。

乙 革命的老人。

甲 数学家苏步青教授,随身带着笔,利用零星的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写成十六万字的著作。

乙 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呀。

甲 朱自清先生,为这样的浪费时间,写过形象的文章。他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拦时 ,它又从遮拦着的手边过去了。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的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在见面,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乙 您听听,这日子滋溜滋溜地就没了。

甲 对我们的小伙伴,您这老同志得多费心哪。

乙 都像小王那样,可真有点难办。

甲 那您也不能放松希望,您得点燃他们心中青春的火焰,让他们听听青春的歌声。

乙 对,告诉他们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少壮须努力呀!

甲 您听那歌声中把青春形容的:(唱)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家芬芳。

乙 花儿一样的青春。

甲(唱)若问青春,在什么地方?

乙 在什么地方?我也打听着哪。

甲(唱)在你的心上,在你的心上

乙 嘻

甲 您乐什么?

乙 你碰我痒痒筋儿了。

甲 毛主席说:青年人好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郭沫若同志告诉我们:人世间 ,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最容易消逝。

乙 青年人,珍惜美好的青春吧。

甲 一天能挤一个小时学习专业知识。

乙 增长才干,你会成为祖国建设的人才。

甲 一天找半个小时,写上一篇百字短文。

乙 循序渐进,你会练出秀丽的文笔。

甲 一天抽十分钟时间,读一首唐诗。

乙 那一年能熟读三百首哇。

甲 一天有五分钟时间背了一个外语单词。

乙 两年会话没问题,见了外宾:“猴哈腰,咕的猫腻。”

甲 怎么猫腻?

乙 我哪会呀!

甲 您这个老同志,经常给我们讲讲这些,我们青年伙伴得多感谢您呀。

乙 太有这个必要了。

甲 我真想写一首诗来焕发青年人心中的力量。

乙 咱们俩人一块写。

甲 啊,时间最最宝贵,

乙 啊,时间一晃儿就没。

甲 让生命放出火花,

乙 闪着点亮多么美!

甲 您这是什么词儿呀?

乙 写诗就得合辙押韵。

甲 他这倒都在韵上。再来:要和时间赛跑。

乙 不论谁都得挨个排队。

甲 为着理想谈何辛苦。

乙 吊儿郎当自找受罪。

甲 前进,

乙 快追;

甲 前进,

乙 迈腿。

甲 怎么迈腿也出来了?

乙 不迈腿怎么前进呀!

甲 您要是经常给我们讲讲这些,我们就能认识到只有今天加倍努力,才能使明天过得更充实、更愉快。

乙 更加美好。

甲 等过了二十年后,再看一下我们伟大的祖国。

乙 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甲 到那时候唱起歌来:(唱)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

乙 多美呀!

甲 那时我们将会为今天的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而感到欣慰,为流过的汗水而自豪,为做出的贡献而骄傲 。

乙 回首往事,问心无愧。

甲 那时候,(唱)让我们自豪地举起杯,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乙 我为教育下一代,尽了力量,也感到自豪呀!

甲 您要是对我们现在持放任自流的态度,我们自己又不刻苦、不努力,什么贡献也没有,我们到了那时候,只能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甲 到那时候,小王叼着烟卷找您唱歌来了。

乙 怎么唱啊?

甲(唱)再过几十年,我们来相会,这帮年轻人,起码六十岁!眼也花,耳也聋,满脑皱纹堆,一个个地全都驼了背。

乙 都这模样了!

甲(唱)啊,亲爱的朋友们,虚度年华这怨谁?不怨我,不怨你

乙 怨谁啊?

甲(唱)就怨(乙的名字)这样的老一辈。

乙 怨我呀!

甲:(唱)“九九那个艳阳天,十八岁的哥哥想把那军来参。风车跟着那东风转,哥哥惦记着呀小英莲。”二妹子!

乙:哎……三娃子!

甲:谁是三娃子?

乙:那你叫我二妹子?!

甲:我唱的这是**《柳堡的故事》的插曲。

乙:这曲子太有感情,我都听入迷了。

甲:你看,一首好的歌曲让人唱不烦,听不厌。

乙:隔多少年都爱听。

甲:可就这首歌,“四人帮”说它是“**歌曲”,不让唱了。

乙:因为什么?

甲:因为歌里描写了男女的爱慕之情。

乙:噢,歌里有爱情。

甲:其实,你说生活中能没爱情吗?

乙:不能。

甲:为什么不能?

乙:因为……没爱情……多没劲呀!

甲:结果歌曲里不许有姑娘、小伙、阿哥、阿妹的字样。

乙:不许写姑娘、小伙?

甲:写可以。写铁姑娘、钢小伙。

乙:嚯!那写我们就得铜老头,钢种老太太。

甲:那时有这样一首歌。

乙:您给唱唱。

甲:(唱)“俺队有个铁姑娘,铁手、铁脚、铁肩膀,拳头一攥嘎嘣嘣,走起路来震天响,一拳能把山砸开,一脚能让水倒淌!”

乙:这是大姑娘?

甲:这是二郎神。这样的姑娘你敢喜欢吗?

乙:不敢。

甲:怎么呢?

乙:我怕他踹我一脚。

甲:结果他们连外国人都给蒙了,那时候国外的舆论说我们中国没有真正的情歌。

乙:这可是偏见。

甲:其实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历史。

乙:文明古国嘛。

甲:我们的人民有着纯洁、高尚的爱情。

乙:是呀。

甲:有诗为证。

乙:那你给说一说。

甲:早在中国的《诗经》里。

乙: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作。

甲:就有这样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乙:噢,“君子好逑”,我听懂了。

甲:怎么讲?

乙:凡是君子人,都的踢足球。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时候他们踢得不好,净输给女的。

甲:你这都是干什么呀?

乙:不是这么讲?

甲:这是诗人看到水中洲上的一对对雎鸠,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哇!

乙:噢,简短的情歌。

甲:汉代乐府民歌《上邪》,为了表达生死不渝的爱,诗中呼天为誓:除非山可成平地,江水可枯竭,冬天雷打震耳,夏天大雪纷飞,天地合在一起,才能把我和我的那个她分开。

乙:嘿!这爱的多瓷实啊!

甲:宋代诗人李之仪写的《卜算子》词,那是爱情的美丽诗篇。

乙:您给念一念。

甲:“我住长江头,君子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听一听,“我住长江头”,长江头在什么地方?

乙:哎哟,北源在可可西里山,南源在唐古拉山哪。

甲:“君住张长江尾”,长江尾在什么地方?

乙:在上海入东海,那是蒲江口哇。

甲:“日日思君不见君”……

乙:“共饮长江水。“

甲:“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原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乙:唉!

甲:叹什么气呀?

乙:敢情宋朝那时侯就有两地生活的呀。

甲:但是,山水隔不住情谊。

乙:他们怎么不往一块儿调呀?

甲:怎么调?

乙;找劳动局呗。

甲:宋朝有劳动局吗?

乙:没有就更好办了。自己回来呀。

甲:一个青藏,一个江苏,怎么回?

乙:坐火车。

甲:你给开车?

乙:对,没火车……那干脆就走着呀。

甲:不行,跟本就没路。

乙:哟,那当初他们怎么调开的?

甲:你管得着吗?诗,这是比喻。

乙:我看他们分那么远住,我难受。

甲:怎么样?

乙;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太丰富了。

甲:美丽动听的诗句、歌曲证明我们的人民感情丰富,爱情纯真。

乙:对,是这么回事。

甲:不说别的,你拿历史上记栽、编写是民间传说和爱情的故事来说吧,为什么多少年在我们人民中流传,那么脍炙人口?

乙:为什么?

甲:因为描写爱情的纯真、高尚,为人们所向往。

乙:您能举例子吗?

甲:汉朝著名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歌颂了焦仲、刘兰芝反抗封建礼教、坚贞不渝的爱情。

乙:这是古代著名的叙事长诗《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

甲:描写爱情的《柳毅传》,柳毅传书。

乙:这是唐朝的作品。

甲:《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

乙:元朝的。

甲:《梁山伯与祝英台》。

乙:宋朝的。

甲:《罗密欧与朱丽叶》。

乙:清朝的。

甲:唔?

乙:不是……是明朝……明末清初的。

甲:罗密欧与朱丽叶。

乙:李自成和吴三桂。

甲:你提他们俩干吗?

乙:那你提外国人干吗?

甲:我想作个比较,外国人感情也丰富,但那表达方式和中国人不同。

乙:他们怎么表示?

甲:我看过一个歌剧,有个**站在窗前,身边站着一个人:(唱)“啊——啦,啦——噢——”

乙:咬我!

甲:咬你干什么?让你看看什么感情。

乙:这可看不出来。

甲;生活方式不同,表达方式不一样。你看咱们中国歌剧也有描写爱情的。

乙:哪出呀?

甲:《小二黑结婚》。

乙:小芹那段?

甲:那心情描写的很复杂。

乙:你来来。

甲:(唱)“清凌凌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

乙:好天气。

甲:(唱)“小芹我洗衣衫,来到了河边。”

乙:好环境。

甲:(唱)“有心对你说呀,”

乙:说吧。

甲:(唱)“说上那几句话。”

乙:讲吧。

甲:(唱)“人多……”

乙:那怕什么。

甲:(唱)“眼杂……”

乙:不要紧的。

甲:(唱)“人多嘴杂我没敢靠前。”

乙:这不是瞎耽误工夫嘛。

甲:什么叫瞎耽误工夫呀?

乙:什么全没说呀。

甲:你看这心情描写的怎么样?

乙:心情描写的细腻入微。

甲:你看这爱情描写的好有原因。

乙:什么原因?

甲:因为真正的爱情本身就高尚。

乙:不象现在有的人那样,又要钱,又要八大件。

甲:真正的爱情和人们的理想和社会斗争都有联系。

乙:是吗?

甲:你拿咱们刚才说的《孔雀东南飞》来说吧,那就是反革封建斗争的代表作。

乙:那个时代的作品。

甲:近代作品也有反映。

乙:哪些呀?

甲:有一首歌叫《送郎当红军》。

乙: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歌曲。

甲:张曙同志的《日落西山》听过没有。

乙:听过。

甲:(唱)“哪一个山上没有树,哪一个田里没有瓜,哪一个男子心里没有意,要打鬼子就顾不上她。”

乙:抗日战争时期的。

甲:反映了革命志士是思想境界。

乙:要保卫祖国就顾不了爱。

甲:就是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今天,青年人唱的爱情歌曲就描写了青年人的理想和抱负。

乙:你举个例子。

甲:有一位业余歌手写了这样一首歌词:

“亲爱的小伙不要把窗户敲,

姑娘啊正在把蓝图绘描。

当明天一起散步在林荫道,

请听姑娘——

把心里的话相告:

我绘的是现代化的美景,

它象金子在洁白的纸上跳跃。

它将唤起我们青年伙伴的热情,

一起在新长征路上奔跑。

呵!亲爱的小伙不要把窗户敲。”

乙:这小伙子也是,干吗紧着敲窗户呀?

甲:依着你 的意思。——

乙:推门儿进去吧。

甲:象话吗。

乙:两人谈谈。

甲:谈什么呀。小伙听见这歌声赶紧跑了。

乙:哟,别吹了。

甲:吹了?回去搞革新去啦。

乙:受教育了。

甲:再见一面,姑娘就换歌了。

乙:怎么唱?

甲:(唱)“你唱呀,你在我是眼睛里。你呀你,我爱你革新着了迷。我知道,我知道,眼睛传神会言语。告诉你、告诉你,谁不爱小伙有出息。”

乙:你干嘛呢?

甲:(指乙)多有出息的小伙儿呀!

乙:我呀?!

甲:在我们祖国美丽的诗句、动听的歌声中,你不仅能看到我们民族用人类最丰富的情感来歌颂爱情,而且你在 爱情的歌声中可以听到大自然的一切一切。

乙:“一切一切”包括什么?

甲:那太多了,大自然有什么。爱情的歌曲有什么。

乙:生活当中的东西,那歌里都有?

甲:你可以随便问,我用爱情的歌来回答。

乙:爱情的歌里有花儿吗?

甲:(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乙:噢,这是江浙一带流行的民歌《茉莉花》。有唱山的吗?

甲:(唱)“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乙:噢,这是《康定情歌》。有鸟儿吗?

甲:(唱)“百灵鸟双双的飞,是为了爱情来歌唱。”

乙:嘿,爱情歌里什么都有。有家雀儿吗?

甲:(唱)“阳雀飞过高山顶……”

乙:等等,我没问阳雀,我问家雀儿。

甲;麻雀?

乙:这没有了吧!

甲:咱们先不唱家雀儿我就能听得懂。

乙:只要有家雀儿我就能听得懂。

甲:那好,你听着:(唱)“伊犁尤里,阿格夜尔杜喀伊。杜喀伊列赫达,撒依来都,波尔鸠布杜拉伊艾提干定,多喀夜彻夜,撒依来都。撒衣拉颇乌尼夜颂,带姆的安都。”什么意思?

乙:这……不知道。

甲:你不是听得懂吗?

乙:我知道,没家雀儿你拿这蒙我。

甲:哎,这是维吾尔族民歌:“伊犁道路弯弯曲曲,有两只麻雀在唱,它从早唱到晚,是否在唱我爱人的命运?”有家雀儿没有?

乙:嘿,真是什么都有。歌里有唱夜猫虎的吗?

甲:夜猫虎?

乙:就是蝙蝠。

甲:唱拉拉蛄好不好。

乙:拉拉蛄也行。

甲:什么呀!到你这儿净恶心的。爱情的歌曲唱的东西得美,得招人喜欢,你心里喜欢什么唱什么。你说你喜欢什么?

乙:我喜欢吃!

甲:喜欢吃呀?

乙:行不行?

甲:吃点什么?

乙:水果行吗?

甲:(唱)“满山的葡萄哎,红艳艳。摘串葡萄哎,妹妹你尝鲜,靠进身边问一句,这串葡萄甜不甜?”你怎么不说话。

乙:这么甜的葡萄我得吃会儿呢。

甲:你看,问什么有什么。

乙:爱情的歌里有蔬菜吗?

甲:谈恋爱唱茄子、辣椒、西红柿?

乙:别价,有蘑菇没有?

甲:有。(唱)“满山的香菇香喷喷。好象花开遍地香,巧手的姑娘采一朵,送给哥哥闻一闻。”

乙:这怎么不让吃,就让闻呀?

甲:生蘑菇你就吃?

乙:噢,还没做熟呢。

甲:得搁上肉,佐料,抓一把盐,放上酱油,做好了盛上一碗,尝一尝。

乙:冲这香劲,我能吃两碗。

甲:爱情的歌曲唱到香菇美磨。

乙:有没有长唱水的。

甲:怎么又想水了?

乙:那两碗磨菇太咸,得喝点水啦。

甲:(唱)“阿歌阿妹情谊长,好象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我身旁。”

乙:太美了。有唱巴豆的吗?

甲:巴豆?

乙:就是一种中药,肚子不好,吃那打一打。

甲:你吃什么了?

乙:就那两碗蘑菇闹的。

甲:有一首佤族民歌叫《巴豆开花》,

乙:怎么唱?

甲:(唱)“巴豆在什么地方开花,巴豆在藤子上开花,我想摘花又没摘,爱情叫我留住它。“

乙:敢情谈恋爱得留着巴豆。

甲:什么呀,人家把巴豆花看成是最美丽的花,所以这么唱。

乙:太美了。哎,爱情歌里有动物吗?

甲:动物?一见面这么唱:“我爱你呀我爱你,爱情就在咱心中。我象一只大老虎,你象一只大狗熊!”

乙:哎,别比这个,比那老实点的。、

甲:老实点儿的?

乙:啊,象那绵羊有没有?

甲:哎,羊还真有。(唱)“我愿做一只小羊,靠在你身旁。”

乙:太可爱了。

甲:咩——

乙:嗬,还叫唤哪!

1、王希海

王希海,大连孝子,2011中国十大孝子提名奖,中华传统文化论坛义工。为照顾因脑出血成为植物人的父亲,当年23岁的王希海不仅放弃了出国工作的机会,还放弃了成家的念头。

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他目睹了医院中生活的老人的林林种种,王希海渐渐体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他用照顾父亲的经验照顾其他老人,其间他帮助的临终老人有一百多个。

2、陈斌强

陈斌强是一名人民教师,2007年,陈斌强的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

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家住县城的陈斌强,每周都会将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摩托车30公里,带着母亲去上班,到了周五,又将母亲“绑”回家中照料。一连五年(截至2012年),风雨无阻。

3、王凯和王锐

王凯和兄弟王锐是黑龙江省兰西县人。2007年,两人年近80岁的母亲在老伴去世后,提出想到外面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因为母亲晕车,王凯和王锐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了一辆重达350公斤的人力“房车”,起名“感恩号”。

兄弟俩两次从家乡出发,徒步拉着八旬老母,历时517天,行程37000公里,游遍包括北京、香港在内的1000多个城市和乡镇。他们创造了人间奇迹,感动了全国无数人。

4、陈录雪

陈录雪,四川成都双流县人。2006年因为带着老母亲去青城山游玩,母亲无意中说:“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外面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早知道这样我做乞丐也要来这里的。”

母亲的这句话深深刻在陈录雪心上,于是他买来一辆二手车改造成房车,带母亲全国旅游。母亲生于1913年,如今已百岁了。

2006年至今,他带着母亲旅行,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他将孝行融入到旅游中,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他曾经受到全中国100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中央电视台也进行过专门采访,他所到之处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被他感染、感动!

5、张尚昀

河南小伙张尚昀家境贫寒,考入长春税务学院不久,因母亲患重度脑部残疾生活陷入困顿。

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把患病的母亲从农村老家背负到长春,白天背着母亲外出打工挣钱,为老母治病,晚上守着母亲挑灯夜读,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在六个学期中五次拿到奖学金,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录用为河南省税务系统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