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王氏,万户南溪王栋之女;妾:陈氏、沈氏、杨氏。
戚继光的妻子王氏,将门虎女,野史上说她“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有关戚继光怕老婆的典型事例,最被广为传颂的是这样三件事:
一是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抵达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二是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立马怒吼:“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匆忙应答:“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 [58-59]
三是王夫人所产下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继光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一共生了5个儿子。本来夫人不知道一直相安无事,那晓得有人不慎漏了口风,被王夫人知道了,大白天的顺手拿了把刀,要找戚继光算账。
听到这个消息的戚继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一见面就嚎嚎大哭说无孝有三,无子为大,没有儿子的压力太大了。王夫人见状也心软了,把刀扔了后也嚎嚎大哭起来,后来从妾生的儿子里过继了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来养,事情才平息下来。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犹存。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故事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参考资料:
戚继光的老婆
提起戚继光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的抗倭成就,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也有很多很多,但是关于他老婆的记载却只有短短几句话而已,那么戚继光的老婆究竟是谁呢?她的脾气秉性又是怎样的呢?
戚继光的老婆剧照
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不同,古代都是三妻四妾的,作为一位将军,戚继光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一生共有四个女人,一正妻三小妾,既然是老婆,那自然就是他的正妻王氏了,王氏的名字因为古代太注重男权的原因并没有被记载下来,留下来的只有戚王氏这个称呼,王氏是出身将门的一位大家闺秀,而且她很有胆量和智慧,虽然脾气有些火爆,但对戚继光还是很好的,戚继光与王氏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成的亲,之后他们一起生活了长达二十年,但这么长时间以来王氏生下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的早亡,古人一直受的教育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他们对子嗣的传承很是看重,也因此即便是很敬重自己的老婆,戚继光在他四十岁的时候还是纳了妾,但是他是瞒着王氏进行的,也就是说王氏对此是不知情的,但纸包不住火,王氏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愤怒的她拿了把菜刀就要找戚继光算账,戚继光在外面躲了几天之后知道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所以他就把盔甲穿在衣服里面主动去见了王氏,而且对王氏哭诉了自己的苦衷,王氏最终还是选择了谅解,并从小妾的手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自己抚养。
戚继光的老婆最终没有和戚继光白头到老,在她过继的儿子去世后,她就离开了戚继光回了娘家,从这里也能大概看出,王氏的确是一个性格坚定、敢爱敢恨的女人,而关于她回到娘家之后的记载就再也找不到了。
戚继光的儿子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戚继光的儿子一共有五个,分别是戚祚国、戚安国、戚昌国、戚报国、戚兴国。从戚继光给他五位儿子起名来看,从中体现了戚继光的爱国之情。戚祚国是戚继光的长子,先后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和济南府掌印都司一职。
戚继光斩子
戚继光次子名为戚安国,戚安国出生不久后就已夭折。戚昌国是戚继光第三子,因父亲抗战功劳,戚昌国担任锦衣卫指挥一职,又被追赠为骠骑将军。戚报国是戚继光第四个儿子,因祖上功绩,被封为锦衣卫百户,并追赠飘起将军一职。戚兴国是戚继光的幼子,担任锦衣卫指挥佥事一职。从戚继光五位儿子职位来看,他们都是职位都是依托于父亲的功劳而被追赠加封的。在《明史》中,并没有对戚继光儿子进行过多的阐述和记录,究其原因在于,戚继光儿子一生没有多大的作为和建树。所以,便没有对他们进行记载。
“戚继光斩子”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讲述了戚继光大义灭亲的故事。在《仙游县志》一书记载,戚继光带领着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击倭寇。有一次,倭寇侵犯临海等地,戚继光让戚家军先在花冠岩一带埋伏,结果戚继光长子戚印急于建功立业,贸然出击攻打倭寇,导致一部分倭寇乘机逃走。戚继光非常震怒,他以戚印不遵守军令为由,将戚印斩首示众。历经百年,“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戚继光后代2011年由一本名为《武汉城市圈特藏档案图集》面世。这部书籍以的形式,展现了武汉历史风貌,这本书籍面世之后,率先公布了三张珍贵的个人照片。其中,有一名叫戚志云的照片,他是一位革命义士,同时他也是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后代。对戚志云的详细介绍在“实字第一百零五号卷宗”中。
戚继光雕塑
文中写到,1911年时,戚志云时年四十岁,戚志云老家在湖北荆门州,戚志云出生后,一直在江苏清河县寄居。随后,又提到戚志云是明代戚继光先生的十二代嫡孙。以此表明,戚志云的确是戚继光的后代。说到这儿不禁会有个疑问,戚志云身为戚继光的后代,他会不会继承戚继光骁勇善战的精神,奔赴在抗战一线对抗侵略者呢?事实上,戚志云并不是一位军事首领,但是他也曾在战场一线工作。辛亥革命爆发前,戚志云在汉口发起了卫生公益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汉口成立了红十字会,戚志云身为一名医生,他率先带领医务人员冲到了战场上,为救治伤员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不仅如此,在战场上,为了保持兵力的充足,戚志云一面救治伤员,一面在占地担任调查员一职。通过对战场人员的核查,以报告上级作战人数。汉口沦陷后,戚志云成为了一名侦查员,屡次前往汉口侦查敌情。后来,戚志云还担任过武昌萍煤局副经理一职。除此之外,戚志云在为国民 移物质时,做出了非常显著的贡献。国民 成立之后,戚志云还在陆军中担任一位领导。戚志云身为戚继光的后代,在他身上看到了坚韧不拔、顽强作战的毅力。
戚继光是哪里人戚继光是著名抗倭民主英雄,是南国和北疆备受称颂的英勇人物。在《明史戚继光传》一书中,说到了戚继光出生年月,但没有提到戚继光出生之地。所以,戚继光籍贯问题成为了数百年后世争论的一个焦点。
戚继光塑像
历史学家们对戚继光是哪里人也持有不同意见,1915年出版的《辞源》和1921年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记载,戚继光是安徽定远人。后来,在1979年出版的《辞源》和《辞海》中记载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所以,戚继光是哪里人,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
很多文学作品和电视**作品都提及戚继光是山东登州人,登州即为原来的蓬莱。根据资料显示,戚继光的祖先戚祥是山东蓬莱人,而戚祥去世后,他的子孙们都继承了他的职位,即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所以,戚祥的后世子孙们一直居住以此。戚继光于1528年在山东济宁出生,戚继光出生后一直在山东蓬莱生活。后来,戚继光也袭承祖先的职位,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公元1588年,戚继光也在山东蓬莱去世。如今,山东蓬莱仍有戚继光住宅和戚继光纪念建筑等。
戚继光是安徽定远人这一说法,也有相关证据表明此观点。戚继光在江西、浙江一带练兵对抗倭寇时,曾到安徽休宁一带驻兵,戚继光在参观齐云山时,曾写下“定远戚继光”,以此表明自己是定远人。如今,戚继光是哪里人,仍是坊间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戚继光显而易见,这张采用了水墨中国画的画法来表现戚继光这个留名青史的大将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笔触很细腻,纵使是用磅礴大气的水墨来描画这个人物也不会显得很粗糙。这也是作者的独到之处吧。
戚继光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细节来分析一下这张戚继光。首先我们来看中戚继光的形象部分。图中的他身穿红色战袍,头戴系着红缨穗子的铜盔,神采奕奕,将戚继光在战场上的英武神勇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上的戚继光是笑着的,嘴角微翘,眼睛注视着远方,像是刚下战场的时刻,战袍被鲜血染得通红,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依旧完好,他也是很满足的吧。大红色战袍在烈烈风中飘扬,作者将袍子的褶皱画的很清晰,此外,他还考虑到了光线强弱对人物的影响,所以,大家看到的戚继光袍子上的颜色深浅是不一致的,这更是显现出了作者精细的手法。
说完了中的人物,我们再来说说中的背景,作者以十分细腻的心思,将背景画成了翻腾的浪花,蓝色和白色相间,与戚继光身上强烈的大红色产生极大反差,能将观赏者心中的兴奋感成功的激发出来,再者,浪花和海风,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故事背景,或间接,或直接的表达出戚继光大战倭寇的一系列雄伟功绩。总之,这张成功的将一个历史人物画活了。
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呢?戚继光生于公元1528年,卒于公元1588年。从历史时间来推测,戚继光生活在明代嘉靖年间和明朝万历年间。众说周知,戚继光是位著名的抗倭英雄,他的英勇事迹至今深入人心。戚继光之所以能在对抗倭寇上取得重大胜利,还得从戚继光生活的朝代说起。
戚继光雕塑
从时间来看,戚继光出生于明代嘉靖年间。明朝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衰弱,已经在嘉靖年间初见端倪。嘉靖皇帝努力地想要逆转明朝的危机,但是仍然无法阻止明朝陷入积贫积弱的危机。公元1546年,戚继光亲眼看见倭寇对沿海百姓生活的骚扰,他们抢夺百姓财产,并杀害手无寸铁的沿海百姓。戚继光非常愤怒,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经典名句。七年之后,戚继光在张居正的推荐下,担任指挥佥事一职,在山东一带对抗倭寇。戚继光生活的明朝中后期,倭寇四处横行,让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发挥。
其次,戚继光生活的明朝实施了海禁制度。海禁制度在明太祖年间已经颁布和实施了,到了嘉靖和万历年间,依然还在奉行。永历年间,明成祖为了显示明朝强大,让郑和率领军队三次下西洋。沿途的国家们都知道明朝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都想来此分一杯羹。明朝越是执行严苛的海禁制度,倭寇们就越想来沿海抢夺百姓财产。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戚继光,一直致力于对倭寇的抗击,由此,他也成为沿海百姓们的保护神。
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彪悍的女人”,怕老婆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气管炎”的光辉事迹,隋炀帝、王导、谢安等等,而一代名将戚继光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怕老婆的故事和他的丰功伟绩一同流传千古。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及《百家讲坛》南京师范大学郦波副教授在讲戚继光时,毫无例外都提到了戚继光怕老婆的事情,其中“戚继光把老婆骗进军营想除掉自己的老婆”的故事当年明月已经讲了明显是假的。当然郦波副教授在《百家讲坛》里面的讲解很大程度上都参照了《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片段。不过,对于郦波副教授所讲的以及《明朝那些事儿》里所描述的戚继光怕老婆的一些片段,本人还是有不少疑问。
疑点一:十岁就官居四品的戚继光18岁那年娶了王氏过门。戚继光先祖戚祥作为明太祖的亲兵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立下了很多功劳。明太祖曾下达了一道影响深远的命令:“授戚祥之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任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世袭罔替!”,但戚祥历代子孙才能有限,戚继光父亲戚景通也不过江南漕运把总,戚家百年来也没出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而戚继光的老丈人却干到过总兵,是明军的高级将领。将门出虎女,据《明朝那些事》里讲的王氏脾气倔强,且自幼习武,善用刀剑,据说发起火来连戚继光都不是她的对手,经常被打得到处跑。
《明朝那些事儿》与郦波副教授还都讲了王氏不仅贤惠,而且有勇有谋,戚继光率部抗击日本倭寇,台州一战,王氏与“戚家军”的家眷亲属居新河所城,突然,大批倭寇远程突袭,包围了新河城,王氏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空城计”,活生生地吓退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人。从此,王氏的声名大震,震撼全军,连北京也知道了王氏,这位既贤惠温柔,又智勇双全的女人,戚继光也深深佩服自己有勇有谋的妻子!
对此我表示有疑问:明朝妇女盛行裹脚,而官宦人家更是严重。戚继光的夫人是万户之女,即使出生将门,曾经习武,绝不可能是一个能把戚继光打得满院子跑的武林高手,发生这样的事简直匪夷所思。而且戚继光可是枪法拳法剑法都超群而且有拳谱传世的猛将,据说日本的空手道实际上就是戚继光拳法的翻版,如此看来,世上男子又有几人能打过戚继光,更何况一介女流,除非练了《葵花宝典》什么的,这是不现实的。对于王氏新河城一战也有很多疑问,王氏私自打开军械库发放兵器,戚继光既然不仅没责怪,反而深深佩服,这实在不像一位治军严谨的将军所为。
疑点二:《明朝那些事儿》讲虽然戚继光老婆很强势,但是不触及原则问题,她对戚继光是很好的,当年戚将军家里不富裕,有次买条鱼改善伙食,老婆做好了端上来一看——只有鱼头和鱼尾。戚继光估计是老婆自己吃了,也就没作声,但到了晚餐的时候,王氏却又把剩下的鱼肉端了上来,戚继光这才恍然大悟,抱着妻子,感动得热泪直流!
要知道戚继光刚满十八岁已经就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官居四品,怎么会连一条鱼都吃不起?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据《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一个正七品县令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而明代物价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一个堂堂四品官员俸禄不足吃鱼?《万历十五年》里面所述:有一年除夕,总兵府中竟因为缺乏炊米之薪而不能及时辞岁。可是北京著名餐馆的名菜,如抄手胡同华家的煮猪头,却由百十里外走马传致。戚继光的生活可能不见得就那么简朴,甚至连条鱼都吃不起吧。
疑点三:戚继光纳妾事件。《明朝那些事儿》称戚继光戚继光其实并不好色,之所以纳妾,实在是因为封建思想的毒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王氏偏偏就是没有儿子。而据郦波副教授讲王氏为戚继光只生一女,眼看老婆年纪大了,戚继光动起了心思,在他三十五岁那年,娶了第一个小妾沈氏,没生儿子,然而不到一年又娶了陈氏,又没生,于是其在48岁时,又贪恋美色,纳了第三个小妾杨氏,后来这些小妾却接二连三地给戚继光生下了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戚安国、戚昌国、戚兴国等人。
其实郦波副教授在这里的说法与史实有些许出入。戚继光分别在1564、1565、1573年纳了三个妾:沈氏、陈氏和杨氏,相隔了那么多年,而且陈氏已经给戚继光生了两个孩子了,他又纳了杨氏,并不是郦波副教授所说的陈氏没生儿子他才娶杨氏的。而且有人说王氏无子嗣,而郦波副教授说王氏有一女,此事有待考证。戚继光接二连三地娶妾,而且前两个相隔不到一年,最后一个更是已有两子后贪恋美色又娶得,这能像《明朝那些事儿》里说的说不好色吗?
疑点四:《明朝那些事儿》里描述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虽然一夫多妻是允许的,但王氏听说这个消息后,随手抄起一把尖刀,奔着戚继光就去了。戚继光听到消息立马就溜了,王氏扑了个空,却绝不肯罢休,每日在家里蹲守,“日操白刃,愿得少保而甘心”,并且扬言: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剁了你誓不罢休。于是戚继光一咬牙,不带任何盔甲,套着一件便装(在他的那件便服下面,还穿着一件护甲。,防止王氏真把自己剁了)回了家,在老婆没来得及动手之前,便扑通一声跪下,然后嚎啕大哭,痛斥封建礼教,说自己也是受害者,为了生儿子才不得已如此,并且讲过去忆往昔,恩爱夫妻,同甘共苦等等。女人毕竟是女人,被戚继光这么一阵忽悠,心肠就软了,随即丢下尖刀,与戚继光抱头痛哭。
对于这个故事,我也深表怀疑,如果说前两个妾为传宗,情有可原,那么戚继光相隔了那么多年,而且陈氏已经给他生了两个孩子了,他又贪图美色,纳了杨氏,可见戚继光是不会怕老婆,所以并不会出现《明朝那些事儿》中所记载的那样向妻子跪下解释。
我们知道宋明时,理学流行,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且更加强调“三纲五常”的理论(虽然他本人把儿媳的肚子都搞大了),明代虽有王阳明、李贽等异端的出现,但是理学思想还是占据了主流地位,戚继光与王氏出身都算不错,应当都是理学的忠实执行者,从戚继光纳妾传宗接代可见。王氏作为总兵之女,礼法、三纲五常岂能不知?作为大户人家出生的王氏对待作为一代名将的丈夫如此跋扈实在不太现实。而且当时王氏不能生子,此足以成为休妻的理由。戚继光18岁结婚,35岁才纳妾,可见戚继光对他老婆是非常仁慈的。从当时那个角度出发王氏不能传宗,戚继光完全可以休妻,岂会如此容忍王氏如此胡闹?
故事还没结束,据说鉴于戚继光私生活的荒唐丝毫没有改变,王氏在晚年,“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也就是主动和戚继光离婚,自己回娘家了,大义凛然地休掉了民族英雄老公。有人评价王氏:“不愿意沉沦在死亡婚姻里,选择离婚分手,我们不能不叹服王氏生活的艺术和勇气。王氏贤惠,也刚毅,还聪明,更有自己的自尊心,在老公无情荒唐的家庭中,最后休掉民族英雄的老公,离婚归家,说明她真正是敢恨敢爱!”
其实在本人看来戚继光的老婆如果用“贤惠”这个词未免有些过了,作为妻子,王氏没有为戚家传后,在明代可谓大不孝,而戚继光并没有因此休妻,也算仁慈。然而戚继光临死前一年,他老婆把戚继光的全部积蓄都卷跑了,这对戚继光的打击很大,而且戚继光的死跟他老婆的跑有很大关系,王氏这种行为未免有些过分,积蓄最起码对半分嘛,毕竟这些积蓄也是戚继光战场上撒血拼来的。
有人说这些戚继光怕老婆的故事都是戚继光的反对者们给戚继光造的谣,而后又经过几百年的以讹传讹。历史本是笔糊涂账,中国历史更是离谱的出奇,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本小说可以杜撰一些历史的话,郦波副教授在《百家讲坛》这样的地方讲历史人物,还是少借鉴小说之类的作品,即使借鉴也应说明清楚,当然在讲之前考证一下,可能会更好点。
对于戚继光本人,除了他的英勇善战、有勇有谋,眼光独到靠着张居正这座大山也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说张居正最后却是吃戚继光送的伟哥(海狗肾)吃死的,可谓悲哉。《明史》本传对戚继光评价“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人”,用委婉的措辞证明了一个英勇的军人不一定同时就是廉洁的将领。1584年戚继光被参劾的理由之中,有一条就是他在蓟州的账薄业已不知去向,更直接地说,就是没有帐单可资交代。
戚继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能把他强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像框里。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难于解释的事情。戚继光1588年1月17日,在贫病交迫中死去。在少数几个没有遗弃他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就是为他写作墓志铭的汪道昆。当他写到“口鸡三号,将星殒矣”,显然有无限凄怆的感触。
倭寇首先进犯的是宁海,这里的倭寇有一千多人。戚继光的军队绝不是防守型的队伍,他率戚家军主动出击,在倭寇面前摆下了鸳鸯大阵。
过程不说了,有人被砍了。只报告一下战斗减员的情况,倭寇死亡二百余人!戚家军无一人伤亡!
没错,这是一次完美的胜利!Perfect!剩余的倭寇实在没见过戚家军的诡异阵型,但是他们要是还执拗地往前冲,肯定没命了,结果剩余的倭寇四散奔逃。
戚继光很快就知道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中计了!来宁海的这拨倭寇是来吸引明军主力的,打得赢就继续深入,打不赢就逃回去!而倭寇的大部队此时正向新河方向急行挺进,意图偷袭新河城。
这是一种典型的声东击西的战术,因为新河是戚继光的大本营,丢了新河!戚家军就会变成了丧家之犬。而此时新河也实在是危急万分,因为能打仗的特种部队都被戚继光带出来了,城内除了百余戚继光的亲兵外,再无战斗人员可以使用。
正当戚家军的将士们心急火燎的时候,戚继光微微一笑,“你们放心吧!新河有只母大虫等着倭寇呢!”
这只母大虫就是戚继光的发妻王氏,在江浙地区武艺最高的人当然是俞大猷,第二位的是一个叫唐顺之的文豪(曾经比枪法胜过戚继光,当真的文武双全),而戚继光的老婆排在第三位,戚继光只能算一个殿军!
这可不是吹牛,戚继光这样好的武艺,却常常被老婆打得鼻青脸肿!常常有戚继光的部将找戚继光汇报工作的时候,看见她老婆拿着擀面杖在后边追打戚继光,戚继光被打得到处躲藏一点都没有隐蔽的地方,而且被打了还不敢吱声。
当时的形势真的很危急,新河城就是一座空城,王氏夫人那气概真的不输给男子,倭寇们很快就会体会到戚继光所要遭受的那种恐惧感。
当时,新河城中无论是百姓还是士兵都慌了,谁都知道如果城破他们将会是什么样的下场。正当万分危急的时刻,王氏夫人大吼一声:“所有亲兵集合!”
习惯了这位强势主母呵斥的士兵们,很快站成了一排。王氏命令他们,赶快贴出告示,出榜安民,百姓们算是暂时稳住了。
王氏此时看了看眼前的百姓,全都是老弱妇孺,想跑是跑不了了,干脆跟倭寇拼一把吧!到底看谁怕谁!然后,王氏便领着百姓们到了军械库想要把这里的武器分配给百姓,让他们最起码有反抗的勇气。
但看守军械库的武官胆子很小,因为戚继光治军极严,要是让他知道了自己私自把武器分给了百姓,那回来他还不给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他张开大手挡在了王氏面前,坚决不肯打开库门